鲁迅教你如何在作文中玩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教你如何在作文中玩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经典名句,这句话不仅深刻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这八个字,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深度和感染力,还能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责任的深入思考。
《摩罗诗力说》:鲁迅的原意与创作背景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探讨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外国文学的评述,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独到见解。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感民众的不幸和无知,同时也对他们缺乏抗争精神感到愤怒。这种情感在《摩罗诗力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哀其不幸”指的是鲁迅对民众在封建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示同情和悲哀;“怒其不争”则是指他对民众在面对压迫和剥削时缺乏抗争精神和斗争意识感到愤怒和失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
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祝福》: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祥林嫂的名字甚至就是随夫姓的叫法,这本身就印证了那个时代夫权父权的强大与压迫。她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丈夫早逝,被迫改嫁,儿子夭折,最终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
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但同时也对她的麻木和不反抗感到愤怒。祥林嫂的悲剧并非自身原因,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的产物。鲁镇的文化理念处处都是理学,无处不在儒家。这些文化观念无形地牵引着鲁镇每个人的行动,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于是不论祥林嫂幸与不幸,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一直都具有宏大的一致性,以至于祥林嫂在无限地重复自己的悲剧,重复那句“我真傻,真的...”时,鲁镇所有人形成一只大手,将祥林嫂压在身下,无法动弹。祥林嫂由此形成一个失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是万千妇女命运的缩影。
《伤逝》:个人主义的困境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小说,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困境。子君挣脱礼教家庭,勇敢地走向拥抱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涓生。但小说并不是说他们从此欢天喜地过上幸福日子,相反,鲁迅把这种别的小说家当作结尾的事作为前件,而叙说的重点是这场“小型的共产主义”事件(巴迪欧语)如何不幸以失败告终。
涓生在小说中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对个人主义者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局限性。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鲁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个人主义者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情感。
现代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在现代文学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主题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许多当代作家在作品中延续了这一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普通人在社会压力下的挣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例如,在某部现代小说中,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楚彻为了一个平庸的歌手苏□,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尊严,甚至影响了整个乐队和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无原则的妥协和牺牲,最终导致了楚彻的自我迷失和众人的失望。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追求成功和名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初心,失去了自我。
写作技巧与应用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表达呢?
深入观察与理解:首先需要对人物或事件有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既要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
复杂情感的表达:学会表达复杂的情感,既要同情人物的不幸遭遇,又要批判他们的消极态度或错误选择。
社会背景的描绘: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分析其行为的根源,揭示社会问题。
多角度的思考:鼓励读者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既要有同情心,也要有批判精神。
启发与引导:通过故事或论述,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面对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抗争的精神。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仅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沉痛感慨,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同情和悲哀上,更要激发我们对邪恶的抗争精神和斗争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