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倒计时,揭秘千年习俗
春节倒计时,揭秘千年习俗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这个充满欢乐与祥和的节日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千年习俗。从贴春联、放鞭炮到吃年夜饭,每一个传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古老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独特魅力吧!
春节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春节,亦称新春、正旦、正朔,是以农历计算的中国传统新年,其庆祝活动又俗称过年、度岁等,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从明代开始,华夏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正式结束活动,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结为止。辛亥革命后,官方纪年标准由农历改为格里历。华夏新年与朝鲜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数为同一日,而与藏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汉字文化圈影响,春节在老挝、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有众多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也是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朝鲜半岛、越南、菲律宾、模里西斯、苏利南等地,农历新年都是法定假期。纽约曼哈顿华埠的中国新年游行是除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中国新年活动。春节也是联合国假日。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故称“岁首”,又称“年节”、“元旦”、“元正”、“元朔”、“元日”、“正旦”、“新正”、“新春”、“履新”。台湾话习称“新正”(sin-tsiann)、“开正”(khui-tsiann),庆祝活动叫“过年”(kuè-nî)。
古有“三正”之说,夏朝正月建于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于丑(季冬夏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于子(冬至月,仲冬夏历十一月)。[14]历代新年元旦日期不尽相同,夏朝以寅月(端月,以雨水为中气)初一为一年之首(寅首),商朝以丑月(腊月、全月以大寒为中气)初一为元旦(丑首),周代以子月(葭月,以冬至为中气)初一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阳月,以小雪为中气)初一为岁首(亥首)。此谓改正朔。[15]直到汉代遵循儒家“行夏之时”之教义[16],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又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7]。自此,隋唐宋明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庆之贺始于汉高祖刘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引入格里历(又称阳历)为新历,定格里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春节”本来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1914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定阴历元旦为春节,自此“春节”一名就用来指阴历新年[18]。香港、澳门的正月初一假期,官方中文分别称作“农历年初一”[19]、“农历正月初一”[20];英文为Lunar New Year's Day(1968年前为Chinese New Year's Day)[21],葡萄牙文为1.º dia do Novo Ano Lunar。
传统春节习俗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从一句喜气洋洋的问候开始吧。正月初一挨家挨户拜年是一种习俗,晚辈给长辈拜年,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祝福。拜年吉祥话后,长辈也会给晚辈红包,当做新一年的彩头。给亲戚朋友拜完年后,左邻右舍也相互拜年,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万事顺心。
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古代,女儿嫁出去了一般不会轻易回娘家,兄弟姐妹间也很难团聚。正月初二,就是姐妹团聚的日子,大家团坐在一起,陪在父母身边,交流感情。
初四迎接灶王爷
按照民间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清点人口,所以人人都要在家不出门,点燃鞭炮,焚香敬果迎接灶王爷的到来。初四这一天,按照传统,最好不要出门。同时这一天还要把过年来吃的剩菜合在一起,做大杂烩。
初五“破五”迎财神
初五作为财神的诞辰,很多商家会选择在这一天开业,人们在这一天迎接财神到家,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初五又称“破五”,是说过了初五,初一以来的所有禁忌都可被打破,不再遵守了。
初七“人日”七宝羹
传说女娲先造出了猪牛马等牲畜,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正月初七,就是人诞生的日子,这天是所有人的生日。在初七这天,按照传统要吃七宝羹、吃面条等,七宝羹是由七种蔬菜熬成,分别有韭菜、芹菜、蒜、芥菜、白菜等,各地多有不同。
正月十一请子婿
传统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正月十一这天岳父要请女婿吃饭。初二女婿大包小包来岳父家,十一这一天岳父要回请女婿。
正月十二搭灯棚
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里,要藏剪刀、捏老鼠嘴、收旧鞋等。正月十五赏花灯,从十二开始就要准备好,开始搭灯棚了。
正月十三点灶灯
中国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的说法。“上灯圆子下灯面”,正月十三上灯日要吃圆子。
正月十五看花灯
“一年明月打头圆”,古称“上元节”,这一天大家都出来看花灯,猜灯谜,尽情享受新年的滋味。
各地特色春节
春节期间,各地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北京:庙会必不可少
春节期间,传统的北京春节庙会几乎天天有。如地坛庙会、石景山游乐园看花灯、朝阳公园庙会、厂甸庙会等。
东北:饺子、冻梨、秧歌等
东北的春节特色包括吃饺子、冻梨,以及扭秧歌等传统活动。
甘肃、陕西等地区:社火表演
甘肃、陕西等地会举办热闹又喜庆的社火表演,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以后才结束。社火表演内容包括踩高跷、耍狮、扭秧歌、跑旱船、铁芯子、打铁花、耍腰鼓、骑竹马等。
广东:迎春花展、游神摆宗台、舞狮等
广东地区的春节活动则以迎春花展、游神摆宗台、舞狮等为主。
江浙沪:祭祖、庙里烧香等
江浙沪地区则注重祭祖、庙里烧香等传统仪式。
现代春节的新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非遗年味成新潮流
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让人们对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认同感,激发了人们体验传统春节文化的热情。中国旅行社协会联合途牛旅游网发布《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春节期间,非遗民俗文化、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展现出了极高的人气,成为游客的热门选项。其中,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剪纸、宣纸、漆扇等充满创意与匠心的非遗手工技艺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青睐与兴趣。
飞猪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平台上包括非遗景点、非遗体验等内容的“非遗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上月增长133%。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申遗成功”的首个春节假期,“年味游”成为国内游客的热门选择,一些具有浓郁年味的小众县城目的地受到游客瞩目。去哪儿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春节期间可预订高星酒店的县城数量同比增加两成,县域整体的高星酒店预订量也实现同比翻番,反映出游客对探寻地道年味的强烈渴望。
分段出游假味儿更足
2025年法定的春节假期为1月28日至2月4日,共计8天。面对这8天的假期,许多人选择“请2休11”的拼假方案,将假期延长至11天,以避开客流高峰,享受更加从容的假期时光。途牛数据显示,春节团期出游用户中,近30%的用户选择“前拼”,提前出发,抢跑出游,这样的分段出游方式,让假期的节奏更加灵活,也使得整个春节假期的出行和出游需求有望双双大增。
从年龄段来看,80后依然是春节旅游消费的“主心骨”。他们大多已成家立业,春节作为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家庭出游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中幼三代同游、亲子游的现象尤为突出。一线、新一线城市用户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对旅游的消费偏好,成为春节旅游消费的主力军。
飞猪春运项目负责人向敏表示,“今年春节法定假期延长,叠加不少人选择拼假,春运返乡及返程的预订周期会有所拉长,这也意味着整个春节假期的出行和出游需求有望双双大增。”
中外“双向奔赴”
便捷的交通和更宽松的签证政策下,今年春节期间,中外游客的流动呈现出“双向奔赴”的态势,一方面,不少国人选择“反向”出国过节,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外国人来华沉浸式体验中国年。
携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主要客源地国家为: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英国、俄罗斯、越南等。中国对韩国单方面免签政策实施以来,韩国游客入境中国热门城市依次为上海、青岛、北京等。
随着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打卡,“中国游”版本不断升级,外国游客不仅逛传统旅游景点,观赏舞龙舞狮、灯会庙会、烟花等民俗表演,还会选择去农村赶大集、到城市逛菜市场、来街角公园晨练,在街头巷尾感受中国的市井烟火气息,沉浸式体验中国春节文化与中国年的魅力。
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2024年以来,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且冰雪旅游产品展现出“目的地更广、产品更丰富、价格更亲民、玩法更多样”的特点。2024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12条2024—2025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涵盖南北、贯通东西的特色冰雪旅游目的地,如“冬奥之城·冰雪长城”“晋美冰雪·古建瑰宝”“相约北疆·乐享雪原”等,不少地方也发布了各具特色的冰雪旅游特色推荐路线。这些线路的推出,也将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有望促进各地冰雪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发展。
此外,亚洲冬季运动会将于今年2月在哈尔滨举办,这也将进一步激发大众对冰雪旅游的热情。在“2025春节热门跟团游产品TOP100榜单”中,“哈尔滨-雪乡-长白山滑雪7日游”预订火爆,相关跟团游产品满意度均在98%以上。
除传统的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项目外,春节假期,冰雪观赏、冰雪节庆活动、冰雪主题乐园等冰雪旅游产品也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游客可以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尽享冰雪带来的欢乐与刺激。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节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传统的拜年、放鞭炮,还是新兴的非遗体验、分段出游,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春节的内涵与形式必将更加丰富多彩,继续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