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开学综合征来袭,家长如何助力孩子顺利过渡?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5: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开学综合征来袭,家长如何助力孩子顺利过渡?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开始表现出一些异常:有的孩子晚上失眠、早晨赖床,有的孩子情绪低落、易怒,还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头晕、肚子疼等症状。这些现象背后,可能就是所谓的“开学综合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指出,开学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具体疾病,而是指开学前后,学生出现的一组不适应开学的症状。具体表现包括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变化,失眠、头晕、肚子疼等躯体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产生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假期到学期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作息的迅速变化,学习、睡眠时间被固定,对自由时间的掌控感大幅降低,将给儿童青少年从生理到心理带来双重适应困难。其次,开学意味着更多的学业任务和压力,儿童青少年从安逸的假期心态突然进入不同模式,难免滋生紧张、不愉快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不愿与家长分离、担心校内的人际关系、因升学或转学带来的适应困难,也都是“开学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开学综合征”?

从生活习惯入手

家长应该至少在开学前一周就开始有计划地带领孩子适应开学生活,如逐步规律作息,将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至与开学后的作息一致;鼓励保证良好的进食习惯,健康均衡饮食,尤其关注减少高糖食品、碳酸饮料等摄入;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在家中设定“无屏幕时间”,与孩子一起避免网络沉迷;培养孩子运动的良好习惯,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也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从对孩子的观察入手

开学前,家长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做好了开学的心理准备,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无精打采、唉声叹气等情况,是否在距离开学日期越近的时候这些表现越明显。而在真正开学后,更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询问孩子在学校中的感受,如是否与老师、同学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在学习中感受到困难(注意无法集中、内容难以理解)等。

从孩子自身入手

许多孩子对于“开学综合征”存在易感性,如人际支持差、学习成绩差、自尊水平不稳定等。家长应该注重对于孩子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增强沟通技巧,提升融入群体的能力;寻找适切的学业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业压力管理模式;协助孩子发现兴趣爱好,并从中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日常养育的改变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于“开学综合征”的免疫力。

从家庭系统入手

如果观察到孩子真的出现了“开学综合征”,家长也需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孩子最有力的支持系统。家长应做到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尝试帮助孩子厘清当前的感受,表现出与孩子一同攻克难题的信心与行动,而不是认同甚至放大孩子的情绪体验,或者反过来加以指责,最终让问题愈演愈烈。

从外部支持入手

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外,家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评估孩子当前的情况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正常的生活,这时家长应该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评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家长也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教育、学习稳定化技术或其他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困难。

不同学龄段的针对性方案

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他们:

  •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上学的乐趣、参与课外活动等,让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
  • 培养习惯:逐步建立规律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如定时做作业、整理书包等。
  • 情感支持:多陪伴孩子,给予安全感,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面临更多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家长需要注意:

  • 合理期望:与孩子一起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避免过度压力。
  • 情绪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和疏导。
  • 社交支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初中到高中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强。家长需要:

  • 尊重独立性: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避免过度干预。
  • 有效沟通:学会倾听和理解,避免简单说教。
  • 压力管理: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避免过度压力。

真实案例:从厌学到重返校园

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教师、“苏老师”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费敏华曾接触过一个厌学的初三男孩: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他就不正常上学,整天在家玩游戏,与父母不交流,和妈妈对着干,和爸爸更是直接要对着打。“经过与家长交流后,我了解到爸爸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妈妈干保险也经常不在家。但是他们对孩子非常严厉,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待和要求非常高。疫情期间,孩子在家里不认真学习,父母忍不住经常与他吵架。在上个学期复学后,学校要考试,孩子突然不去上学了。”费敏华表示,分析这个案例,不难发现,不管是因为之前的疫情还是现在的暑假,都可能存在孩子远离校园后,由于心理压力和亲子关系状态不佳,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在父母看来,孩子是突然不去学校的,但对孩子来说,亲子矛盾的激化和不规律的学习生活过程导致了不上学的问题,家庭中经常吵架则推动了孩子不上学的发展。

如何应对和预防孩子不想上学这个情况?费敏华建议: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当前的状态,心态上要稳定。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相信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不会甘心让自己的未来变得一塌糊涂。有了这份信任之后,才能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其次,家长要重新梳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不想上学,看起来好像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但其实是一个积蓄已久的过程。家长不要觉得可以立刻改变孩子不想上学的状态,调整需要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最后,家长要和孩子交流,缓解其消极情绪。针对孩子不想上学这个情况,家长一定不能着急,要找到要害在哪里。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不上学这件事分开,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和不上学搅和在一起。比如说,孩子想出去走走,家长说:“不上学你走什么走?”;孩子想要点零花钱,家长说:“你不上学还要什么零花钱”。这就会让孩子觉得不上学就什么都不配拥有,会觉得父母爱的是一个上学的我,而不是我这个人。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张。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不上学这件事分开。他不上学依然是父母的孩子,依然值得父母去爱,依然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家长要学会用爱、欣赏、理解来跟孩子相处,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调整自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支持、信任和尊重,才会更有自信。回到学校,复学之后,情绪也会更加稳定。”费敏华总结说。

面对“开学综合征”,家长的陪伴和理解是孩子最好的支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关注情绪变化、设定合理目标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时间和耐心去适应新的变化。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支持和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