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盐业遗址探秘:千年盐都的历史密码
江苏盐城盐业遗址探秘:千年盐都的历史密码
2024年7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江苏盐城盐业遗址的考古成果引发关注。沙井头、缪杭、后北团三处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盐城千年盐业的生产与管理秘密,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沙井头遗址:汉代盐渎县的官署所在地
沙井头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考古发现揭示了大量汉代建筑遗迹。遗址中发现了规整的道路、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特别是大量瓦当和绳纹瓦片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遗址的官署性质。结合文献记载,专家初步认定沙井头遗址为西汉盐渎县的官署所在地。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盐渎县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因盐而设的县城之一。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东有海盐之饶。”早在战国时期,以盐城为中心的江苏沿海地区就已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盐业管理,在此设立盐渎县,足见盐城在当时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缪杭遗址:唐代制盐工艺的实物见证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是一处典型的唐代制盐聚落。遗址中发现了蓄卤池、淋卤坑等与制盐工艺直接相关的遗迹,出土了长沙窑、繁昌窑、越窑等不同窑口的瓷器400余件。
其中,一座编号为G1的蓄卤池最为引人注目。该池东西长32.2米,南北宽14米,深约1.9米,底部为规整的长条形槽。经盐度分析检测,池槽底淤土的盐度含量明显高于遗址内其他地层2到3倍,证实其为制盐过程中的蓄卤池。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组由H2和H8两个灰坑及一条窄沟组成的淋卤坑。这种一大一小、一深一浅的结构设计,体现了唐代制盐工艺的精妙之处。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唐代制盐工艺的具体流程,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后北团遗址:南宋至明清的制盐聚落
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的制盐聚落,其使用时间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遗址中发现了盐灶、淋卤坑等制盐相关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琉璃器等生活用品。
在遗址的TG2探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3座紧邻分布的盐灶。其中,Z8盐灶的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由操作间、火道和灶膛组成。灶膛平面呈近圆形,用长条砖和残砖错缝平砌而成,口部外径1.54米,内径1.24米,残深0.86米。灶内堆积可分为三层,其中第②层含有较多烧土块和碎砖块,反映了制盐过程中的高温环境。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处淋卤坑,由一大一小、一深一浅的两个坑组成,两坑之间有坡道相通。这种设计与缪杭遗址中的淋卤坑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制盐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盐城盐业:从汉代到明清的辉煌历史
盐城的盐业历史源远流长,从汉代到明清,始终在中国盐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盐业管理,在此设立盐渎县。唐宋以后,两淮地区的盐税约占全国盐税的一半,而盐城及附近地域的盐税又约占两淮盐税的一半,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盐城盐业的繁荣,离不开发达的水运系统。据《左传》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和汉初刘濞开凿的运盐河,加上本地密集的天然河道,为盐城的海盐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唐代的常丰堰和宋代的范公堤,进一步完善了盐城的水利系统,保障了盐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盐城盐业考古:填补历史空白的重要发现
近年来,盐城的盐业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考古前置”制度的实施,已发现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盐城盐业考古的多项空白,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盐业考古的难点在于对盐业遗迹的认定。不同地区的制盐方式不同,同一地区的盐业生产也因历史时期而异。盐城盐业遗址的考古成果,为江苏地区的盐业遗址认定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中国盐业考古的发展。
结语:盐城盐业遗址的历史意义
盐城盐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千年盐都的历史密码。从汉代的盐渎县到唐代的制盐聚落,再到明清时期的盐业生产,这些遗址见证了盐城盐业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盐业生产的技术发展,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相信盐城盐业遗址还将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