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六成豆类摄入不足,营养周倡导科学食用豆制品
国人六成豆类摄入不足,营养周倡导科学食用豆制品
2024年5月12-18日是第十届全民营养周,主题为“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这一主题的提出,源于我国居民当前的饮食现状:豆类和奶类摄入不足,油脂摄入过多。最新研究发现,增加豆制品摄入能显著降低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然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大豆摄入量未达到推荐标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食物的豆制品,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还能改善日常饮食习惯。那么,如何科学地将豆制品融入我们的饮食中呢?
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觑。以大豆为例,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是植物性食物中少有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同时,大豆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大豆异黄酮,这种植物雌激素对女性皮肤健康、缓解更年期症状和预防骨质疏松都有积极作用。
豆制品的健康效益
科学研究证实,豆制品对健康有多重益处。每天额外摄入150克豆制品,癌症风险可降低35%;每天额外摄入100克豆腐,癌症风险降低32%;每天额外摄入30克豆浆,癌症风险更是降低46%。此外,豆制品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肠道健康,对孕妇和老年人尤其有益。
居民豆制品摄入现状
然而,我国居民的豆制品摄入情况并不理想。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但监测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大豆摄入量未达到这一标准。这与我国传统的“五谷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早在8500-9000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植大豆,豆类作为“五谷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如何科学摄入豆制品
那么,如何科学地摄入豆制品呢?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1. 了解推荐摄入量
- 成年人每天应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 孕妇每天应摄入20克大豆
- 素食者可适当增加至200克
2. 多样化选择豆制品
- 非发酵豆制品:豆浆、豆腐、豆腐脑等
- 发酵豆制品:腐乳、豆豉等
- 其他豆制品:豆皮、千张、香干等
3. 注意烹饪方法
- 尽量选择蒸、煮等健康烹饪方式
- 避免过多油炸,减少油脂摄入
- 确保豆制品充分加热,避免生食
4.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适量
- 肝肾功能不全者要控制摄入量
- 避免过多摄入含嘌呤碱的豆制品
实用豆制品食谱推荐
豆皮包卷
食材:豆皮1斤、玉米粒1罐、胡椒粒1大匙、酱油1大匙、油1大匙、盐1小匙、芝麻1大匙、莲藕粉1-2大匙、海苔片4张、千张2张、面粉适量、年糕纸适量、寿司竹片卷适量。
做法:
- 豆皮过水洗净,将玉米粒、胡椒粒、酱油、油、盐、芝麻、莲藕粉,放入碗中拌匀。
- 适量面粉调成面糊(约半小碗),将2片千张剪对半成4张备用。
- 砧板上先铺年糕纸,放一片千张上面放一塊海苔,再将豆皮摊开平铺在上面。
- 将调好的玉米粒取1匙半,平均铺在豆皮上卷起来,最后用面糊封口,再以年糕纸包裹起来。
- 外锅加3杯水,热锅后将豆皮放入,锅盖保持透气不要完全盖紧,以免豆皮卷胀开变形。
- 煮熟后紧焖30分钟以上,将豆皮卷取出放凉再切块排盘,或是用油煎一下,都很好吃。
麻婆豆腐
食材:豆腐300克,猪肉馅100克,豆瓣酱、葱、姜、蒜、生抽、料酒、水淀粉适量。
做法:
- 豆腐切块焯水备用
- 锅中炒香肉末,加入豆瓣酱、葱姜蒜翻炒
- 放入豆腐,加生抽、料酒等调味
- 最后用水淀粉勾芡即可
腐竹炖鸡
食材:鸡肉300克,腐竹100克,彩椒、老抽、蚝油等调料适量。
做法:
- 鸡肉焯水,腐竹泡发
- 鸡肉与腐竹一同炖煮
- 加入彩椒、老抽、蚝油等调料
- 至食材熟透入味
豆制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种类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营养需求。从早餐的豆浆、豆腐脑,到午餐的麻婆豆腐、红烧豆腐,再到晚餐的豆皮包卷、腐竹炖鸡,豆制品可以融入一日三餐的方方面面。对于老年人、青少年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豆制品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大量食用豆制品。例如,大豆中含有胀气因子,可能会导致胃肠胀气,因此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需要谨慎。此外,未完全加热的豆制品可能含有抗胰蛋白酶和植物红细胞凝集素,这些物质可能引起胰腺肿大,甚至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此,食用豆制品时,确保充分加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过多摄入豆制品中的植酸可能会影响人体对其他矿物质的吸收,而其中的嘌呤碱则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因此肝肾病患者需要控制摄入量。
在全民营养周之际,让我们重新认识豆制品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入日常饮食中。通过“减油、增豆、加奶”的健康饮食方式,为我们的身体注入更多营养,为健康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