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李白”沉浸式艺术展开幕,五大板块展现诗仙世界
“天生我材·李白”沉浸式艺术展开幕,五大板块展现诗仙世界
“天生我材·李白”——中国古诗词新媒体艺术系列展于2023年12月28日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展厅开幕,展览以李白及其诗词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在亦真亦幻的沉浸体验中,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肖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朗读者》《开学第一课》总撰稿、《中国地名大会》总导演王屾等出席展览开幕式。
覃川致辞
王之纲致辞
”中国古诗词新媒体艺术系列展”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古诗词、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传播与推广,以中国古诗词为文化脉络,以数字科技为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相结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首展选取李白为专题,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在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探索李白诗作的大千世界,多维度展现李白生命历程的不同特点,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审美、多样化形式、独特性IP的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体验空间。
本次策展团队集结文学、艺术、设计、新媒体等业界知名艺术家,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李丹阳担任总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担任总策展人,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颖担任总制作人,央视《朗读者》、《开学第一课》总撰稿、《中国地名大会》总导演王屾担任总撰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陈楠、原博分别对本次展览的视觉风格及纸媒材料的设计使用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建议;董书兵教授团队为整个展览的装置设计提供了宝贵建议,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张烈在视觉艺术设计层面分享经验,给予了大力支持。
作为中国古诗词新媒体艺术系列展首展,本次展览以李白及其诗词为核心,基于深度文学调研,从空间叙事角度出发,将李白的跌宕人生凝练为“诗海”“群星”“一生”“回响”“景仰”五大核心板块,在新媒体艺术的加持下,让李白的经典诗作超越文本,通过影像、视觉、听觉、交互等多维立体的方式,让观众沉浸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与美感。
“天生我材·李白”由总策展人王之纲带领团队,在“古诗词+传统工艺+非遗+数字化+场景化+沉浸式”的融合基础上,采用三维重建、动作捕捉、3D mapping、3D打印等技术,让观众在亦真亦幻的沉浸体验中,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15大展项汇集巨型微缩景观、纸雕空间、全息投影、动作交互等多元艺术表达,带领观众由数十首李白经典诗作打造的“诗海”开启观展之旅,利用超通透高分子材料与光影艺术组成的李白形象“仙踪”,将诗人举手投足的每个瞬间都定格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形象。
艺术装置“仙踪”
沉浸式全景体验空间“群星”
在沉浸式全景体验空间“群星”中,创作团队借助地面投影及高精度传感、多点触发等技术,将文本中的诗作名篇转化为空间上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身处壮阔的“唐代诗词地图”,直观感受诗词创作及传播过程中的地域特征,倾听李白与诗人朋友间的雅趣故事。
艺术装置“轻舟”
灯光艺术装置“对影成三人”
纸雕艺术装置“塞外·长安”
灯光艺术装置“剑舞”
“一生”展区从“仕”“侠”“仙”“侣”“人”五个不同视角,去探寻李白创作的精神源泉,在“以小见大”的艺术装置创意呈现中,生动再现李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情人生。
互动展项“对饮”
艺术装置“逍遥境”
纸雕空间“不枉人间”
艺术装置“凤冠”
在“回响”全息剧场中,采用真人实拍+全息投影的方式,以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带领观众跟随苏轼的奇遇,邂逅琴棋书画的饱学之士;在“景仰”的光影之间,聆听来自当今社会各界的人们,对李白的千般感慨与分享。此外,互动体验区还设置了诗词填空、连字成诗、绘诗绘色、集印打卡等趣味交互游戏,让各年龄层的大小朋友都能和自己心中的李白相遇。
全息剧场“回响”
“天生我材·李白”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既保留了古诗词的典雅之韵,又通过红外、雷达、体感、超声波等交互技术的应用极大增强了观览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在多样化的展陈方式和互动体验中,为传统诗词赋予新的生命,展示“诗仙”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引导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艺术,促进大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