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安全计算与隐私计算:金融科技监管创新的利器
多方安全计算与隐私计算:金融科技监管创新的利器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监管创新。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两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通过创新监管工具、开展试点示范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多方安全计算和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正成为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
多方安全计算:实现跨机构数据融合
多方安全计算(MPC)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能够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实现多方协同计算。在金融领域,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账户风险监测和贷后资金流向监控等场景。
以账户风险监测为例,银行可以通过多方安全计算技术,与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联合统计分析,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具体流程如下:
- 各参与方将本地数据进行秘密分享,生成多个数据分片
- 通过安全传输,各方交换数据分片
- 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联合计算
- 最终得到汇总结果,如账户交易频率等风险指标
这一过程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实现了跨机构的数据融合,为风险识别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隐私计算: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在贷后资金流向监控方面,隐私计算技术同样展现出独特优势。传统模式下,一旦贷款资金流向其他银行,就会涉及跨行数据追踪难题。而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资金流向监控方案,可以打破这一数据壁垒。
以某银行发放的一笔经营贷款为例,当资金流入其他银行后,各家银行由于客户隐私保护要求,无法直接共享交易数据。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可以构建跨行资金交易链图谱,实现资金流向的精准追踪。
具体步骤包括:
- 发放贷款的银行发起隐私查询请求
- 各参与银行基于行内交易关联关系,进行逐级查询
- 利用秘密分享技术,汇总计算违规资金总额
- 最终判断资金是否违规使用
这一方案不仅有效解决了跨行数据共享难题,还确保了客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为信贷资金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际应用案例
目前,多方安全计算和隐私计算技术已在多家金融机构落地应用。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申报的“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资金流水核验服务”项目,通过搭建银行间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公客户交易数据的可信共享。
该项目利用隐匿查询技术,在保障各方客户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了跨行资金流水验真查询。查询过程中,查询方银行仅获取对公客户信息的真伪情况,不获取任何额外信息,有效防范了资金欺诈风险,提升了信贷风险管控能力。
未来展望
尽管多方安全计算和隐私计算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性能、安全性和通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落地难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些挑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可以预见,多方安全计算和隐私计算将在金融监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融合环境,不仅能够打破数据孤岛,发挥金融高价值数据的作用,还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精准的风险识别和监管能力,助力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