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传承人让活字印刷焕发新生,每月为千人提供文化体验
90后传承人让活字印刷焕发新生,每月为千人提供文化体验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传播的方式。这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于北宋时期,由平民发明家毕昇在1040年左右创造,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世界文明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雕版到活字:一场印刷革命的诞生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雕版印刷是主流的印刷方式。这种技术虽然能够批量生产书籍,但存在诸多弊端:制作繁琐、成本高昂、不易修改。每次印刷不同内容都需要重新雕刻整块木板,效率低下且浪费资源。
毕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整版文字分解为单个字模,这些字模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他选用胶泥作为材料,经过火烧硬化制成活字。使用时,将活字按照所需内容排列在铁框内,用松香、蜡和纸灰混合物固定,形成完整的版面。印刷完成后,加热版面使固定物熔化,即可轻松拆卸字模,供下次使用。
这种“活字”印刷方式的出现,使得印刷过程更加灵活便捷,效率大幅提升。它不仅解决了雕版印刷的诸多问题,更为书籍的普及和文化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技术革新带来的突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其核心优势在于:
- 灵活性高:单个字模可以任意组合,便于修改和重排,特别适合多版本、小批量的印刷需求。
- 效率大幅提升:无需为每本书重新制版,大大缩短了印刷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 成本降低:材料可重复使用,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书籍制作成本。
- 质量稳定:字模统一制作,保证了印刷品的质量一致性。
这些优势使得活字印刷术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书籍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推动文化发展的“加速器”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对北宋及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极大地推动了书籍的普及。印刷成本的降低使得书籍价格大幅下降,普通民众也能负担得起。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书籍产量显著增加,各类典籍、科举教材、医书等广泛流传,为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印刷品的大量流通,不同地区的思想文化得以更快地传播和交流。同时,这项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并最终抵达欧洲,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加速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就已问世,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技术保密、雕版印刷的惯性等,它在中国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应用。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普及,活字印刷才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印刷方式。
传承与创新:古老技艺的现代新生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活字印刷术已被更先进的印刷技术所取代,但它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仍在以新的方式延续其生命力。
在西安城墙脚下的活字印刷体验店里,90后非遗传承人魏立明正致力于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他每月定期为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举办活字印刷文化体验活动,教授活字印刷的方法,传播活字印刷文化。魏立明表示:“非常珍贵的28000枚活字都是由上个世纪的百年机器以及铜字模一笔一画铸造而来,每一颗字都是有温度的。”
为了全面掌握这门技艺,魏立明在师父徐建华的帮助下学习各个流程。铸字、拣字、排版、印刷,弥日累夜的尝试终于让活字印刷工艺重新延续。魏立明和团队成员李晨枫还开发了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纸艺课程等多种体验项目,设计出了十多种非遗衍生文创产品。他们认为,创新和传承的关键在于营造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空间,将传统文化创新再造的同时,协助人们做出一件符合现代人生活审美和内心喜好的作品,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革命,更是人类文明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开启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为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