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出炉:62种药品降价,234家企业中标
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出炉:62种药品降价,234家企业中标
近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正式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62种药品采购成功,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此次集采不仅大幅降低了药价,还对整个医药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集采药降价:患者受益,药企承压
集采药降价的成效显著。以第十批集采为例,62种药品采购成功,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一次次集采的背后,是民生福祉的升级,带给患者更多用药实惠。
然而,集采药降价也给药企带来了巨大压力。以沈阳红旗制药为例,该公司在集采前占有全国抗结核药市场的70%,集采后该份额下降至50%。同时,该公司产品异烟肼片进入集采后处于亏损状态,这与上游原料厂商的涨价也有一定的关系。
药品质量:争议与监管并存
集采药的低价策略引发了对药品质量的担忧。上海市政协委员郑民华等人提出,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以及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收到药效不佳的反馈。
为确保药品质量,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一样的药物活性成分、有效剂量、给药途径、剂型等,并符合质量标准。同时,中选企业需接受全覆盖检查和抽检,确保药品质量。
未来趋势:集采范围扩大,政策持续优化
集采政策正在向更多领域扩展。例如,生物类似药、体外诊断试剂等之前被视为集采“绝缘体”的领域正成为新的目标。同时,地方省际联盟主导的续约正推动形成一个新的集采格局。
面对集采带来的挑战,药企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例如,红旗制药开始往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开拓呼吸、男科、生殖类产品等新业务。正天医疗则开始布局手术前和手术后康复的产品,以及预防疾病发展类产品。
结语:在平衡中前行
集采药降价无疑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药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担忧。未来,如何在降低药价、保证质量和鼓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集采政策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