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收官:62种药品采购成功,最高降幅达92%
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收官:62种药品采购成功,最高降幅达92%
12月12日晚间,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下称“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规模空前,共有62种药品采购成功,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本次集采涉及的企业和品种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平均每个药品有6家以上企业中标。
降价幅度惊人,部分药品降幅超90%
此次集采的降价幅度令人瞩目。例如,间苯三酚注射剂最低拟中选价格为0.22元(规格:4ml:40mg*1支),较最高有效申报价(2.8805元)降幅达92.36%。降糖药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单片报价已不到0.2元,较最高有效申报价(1.4906元)降幅同样在90%左右。
规则大变,医药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第十批集采在规则上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取消了此前的50%保护机制,改为“单位可比价”≤同品种最低“单位可比价”1.8倍的规则。其次,增加了复活机制,即未在首轮中选的企业若接受最高拟中选价格,仍有二次中选机会。
这些规则变化对医药行业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B证企业(持有药品上市许可但需委托生产的企业)影响较大。新规规定,申报同品种的不同企业若委托同一家生产企业生产,则视为同一申报企业,这将改变药品研发、持有、委托生产的生态格局。
患者受益:用药负担大幅减轻
集采带来的最大利好是患者用药负担的减轻。此次集采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多个领域,均为临床常用药。以抗流感药物帕拉米韦注射液为例,该药竞争激烈,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近30家,最终价格大幅下降。
未来展望:集采常态化下的医药行业走向
自2018年11月启动首轮集采以来,国家集采已逐渐常态化。此次集采是2024年唯一一次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其规模之大、规则之新,预示着未来集采将更加科学、精细。
对医药企业而言,集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对患者而言,集采将带来更实惠的药品价格和更稳定的药品供应。
结语
第十批集采的落幕,标志着我国药品集采工作迈入新阶段。在“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下,集采将继续为患者带来更多实惠,同时也将推动医药行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