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V电刺激采精保大熊猫,成都基地辟谣并公开实验数据
2-6V电刺激采精保大熊猫,成都基地辟谣并公开实验数据
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针对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售卖野生动物和电刺激采精伤害大熊猫的谣言进行了辟谣。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熊猫基地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在迁地保护、圈养繁育、野化放归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辟谣:电刺激采精技术安全有效
针对“电刺激采精对大熊猫伤害巨大,导致近亲繁殖、基因质量下降”的谣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明确表示,这一说法毫无根据。
电刺激采精技术自1934年首次应用于水禽采精以来,现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动物,包括人、家畜(猪、牛、羊等)及野生动物(鹿、熊、林麝、猕猴、大熊猫等)。对于大熊猫而言,这项技术所使用的仅仅是无创弱电刺激,电压仅为2—6V,相当于2—4只5号干电池电压或者手机充电器输出电压(5伏),远低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伏)与可长时间接触的安全电压(24伏)。
为了普及相关知识,解答公众疑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于2023年11月在园区面向普通游客开展了一场“体验大熊猫电刺激采精仪”户外科普实验。实验中,工作人员将电刺激采精仪输出电压分别设定为2伏、4伏、6伏,并邀请50余名游客触摸电极棒。所有参与体验的游客均表示触摸时无明显感觉,触摸后身体状态均健康正常。
通过电刺激采精得到的精液可直接用于人工授精,使那些无法自然交配的个体获得后代,延续自身的遗传价值,保持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此外,剩余的精液可以通过冷冻的方式让大熊猫遗传资源得到永久保存,冷冻精液解冻后可再次用于人工授精,保障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和繁衍。人工授精技术不仅不可能导致近亲繁殖和所谓的基因质量下降,恰恰相反,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生态保护成就显著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在迁地保护、圈养繁育、野化放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截至2023年底,大熊猫圈养数量已达728只,维持了建群者97.72%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平均近交系数仅0.0026。经科学评估,现有大熊猫圈养种群可在200年内维持建群者90%遗传多样性,是一个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基地通过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北京动物园、重庆动物园、兰州动物园等机构交换大熊猫个体、精液等方式,获取种源,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各大熊猫保护机构联合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熊猫谱系》。在此基础上,按照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国家有关部门将全部圈养大熊猫作为统一的整体实施种群遗传管理,使用专门软件计算并制订每年的大熊猫繁殖配对计划,用于指导圈养种群的遗传配对。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还培养了一批备受关注的明星大熊猫。比如以呆萌表情走红网络的花花,拥有标志性的“小呆毛”的奇一,以及初代网红大熊猫“奥总裁”奥莉奥等。这些大熊猫不仅为科研提供了重要参考,也通过其可爱的形象向公众传递了大熊猫保护的意义。
未来展望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继续秉持科学与公益理念,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圈养种群的遗传结构,为保护研究、科普教育、放归自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基地也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展。
大熊猫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栖息地破碎化、野外种群分布不均等。但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熊猫这一物种将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