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干细胞研究获重大突破,将助力物种保护与疾病治疗
大熊猫干细胞研究获重大突破,将助力物种保护与疾病治疗
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建立了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iPSCs),并揭示了其独特的细胞特征,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突破性进展:成功建立大熊猫iPSCs
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其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全球关注。然而,由于数量稀少、繁殖困难等原因,大熊猫的种群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一难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保护方法和技术。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将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些大熊猫iPSCs不仅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稳定增殖传代,还能在体内和体外分化条件下产生三个胚层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展现出良好的发育潜能。
独特的分子特征:揭示大熊猫生物学特性
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大熊猫iPSCs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进行了测序和解析。结果显示,大熊猫iPSCs具有经典始发态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与其他物种不同的特异基因表达模式。研究团队还开发了大熊猫iPSCs维持特异性培养条件,并部分揭示了大熊猫始发态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的信号调控网络。
广阔的应用前景:助力大熊猫保护与疾病治疗
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丰富了人类对大熊猫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更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具体而言,大熊猫iPSCs具有以下重要应用价值:
- 疾病治疗:通过将iPSCs分化为特定的功能性细胞类型,可以用于治疗大熊猫的一些遗传疾病和损伤。
- 繁育与扩群:利用大熊猫iPSCs可以在体外获取全能干细胞、原始态多能干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和生殖细胞甚至类囊胚等,为大熊猫的繁育提供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
- 遗传资源保藏:大熊猫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有助于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存储和保藏,为未来大熊猫保护和扩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观点:开启大熊猫保护新篇章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晶表示:“此次大熊猫多能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大熊猫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也为未来大熊猫疾病治疗、大熊猫的繁育及扩群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项目的资助,体现了我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的持续投入和科技创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大熊猫iPSCs有望在物种保护、疾病治疗和组织再生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大熊猫这一“国宝”的保护事业注入新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