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手到微博:“三农”内容如何链接城乡新生活
从快手到微博:“三农”内容如何链接城乡新生活
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三农”内容在各新媒体平台上已初具规模,成为内容领域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三大平台的内容生态和博主风格的分析,揭示了“三农”内容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农”内容发展现状
“三农”内容借助社交平台新内容形式快速发展。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内容延伸更加丰富。社交媒体已成为制造和传播“三农”问题的“新农利器”。各大平台相继推出征集“三农”故事、展示家乡风采、扶持农民、帮助农民带货等活动,积极引导“三农”内容创作。
“三农”账号在各平台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快手平台东北“老铁”最多;抖音“三农”创作者集中在东南部省份;微博“三农”账号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且多为媒体账号。
从粉丝分布来看,“三农”账号的粉丝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关内容最先吸引中青年人的关注。快手平台“三农”创作者中女性粉丝比例最高,达62.5%。抖音、微博“三农”创作者中男女粉丝比例相对均衡。从年龄来看,抖音和快手平台“三农”账号粉丝中31-40岁用户占比最高。微博平台“三农”账号的粉丝较为年轻,其中18-23岁的用户占比最高。
普遍性、包容性是“三农”内容蓬勃发展的动力。相关内容可以链接更多人物,展现当代生活的多样性。城市用户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拓农村视野,更多地了解当地文化和地方特色;农民工可以通过“三农”内容了解家乡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缓解城市焦虑;生产一线的农民可以利用“三下乡”+知识内容借鉴生产和劳动经验,探索新的生产机会,了解惠农政策;社交媒体平台为小城镇年轻人创业、丰富娱乐生活提供了新环境、新场景。
“三农”内容特征分析
- 知识与信息
“三农”领域的学者专家和一些经验丰富的“三农”领域的内容创作者致力于知识输出和经验分享。信息和政策解读内容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此类内容侧重于科学和实践。通过资深农民的专家指导和实践经验分享,助力专业农业、农村和农村生产。受众群体针对性强,对内容创作者的专业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