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一个"坑队友"高手的末路
袁术称帝:一个"坑队友"高手的末路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九江称帝,建立"仲氏"政权,这一举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东汉末年本已动荡不安的政治格局。这位出身显赫的汝南袁氏子弟,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和手中的传国玉玺,自认为有资格取代汉室,却未曾料到,这一决定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更让曾经的盟友们陷入困境。
袁术的野心与家世
袁术,字公路,是袁绍的同父异母弟弟。他出身于东汉末年最显赫的家族——汝南袁氏,家族中四代人都曾担任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样的高位。袁术年轻时以侠气闻名,后来官至虎贲中郎将。在董卓进京后,他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其后因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余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袁术一直认为自己是舜的后人,得到东汉丢失的玉玺之后,称帝的野心不断滋生。到了公元195年,汉献帝在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的追击下,一路逃到黄河北边,这时袁术认为时机到了,于是便将属下们都招过来商议,说道:“现在汉室衰微,这是天要亡汉,我们袁家四世三公受到人们的爱戴,百姓们都愿意归附于我。我想现在是时候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了,不知道大家都怎么看?”
称帝引发众叛亲离
袁术的称帝之举,犹如捅了马蜂窝,立即引发各方势力的强烈反对。曹操、吕布、刘备等诸侯联合讨伐袁术,导致其势力迅速瓦解。袁术的部下们也纷纷离心离德,广陵太守吴景和将军孙贲相继反叛,投奔孙策。袁术的部分手下也开始脱离袁术,如广陵太守吴景和将军孙贲也相继反叛,投奔孙策与之为敌。
袁术称帝后,表现得更是荒淫无度,纳得后宫妻妾数百人,全都锦衣玉食、奢侈糜烂。而他的军队甚至都填不饱肚子,在无止度的搜刮之下,加上那一年天旱地荒,治下的百姓是民不聊生。
袁术的末路
袁术称帝的行为虽然没有天下,但是也被诸侯们得知,于是袁术就成为了所有人的敌人,孙策、吕布等更是借此为自己的利益征讨袁术。袁术的部分手下也开始脱离袁术,如广陵太守吴景和将军孙贲也相继反叛,投奔孙策与之为敌。
当时袁术下拨了十万斛粮食充作军粮,却被担任沛相的舒邵将这些军粮全部散给了饥民,袁术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于是要将其处死。只是舒邵说:“我知道我这么做肯定难逃一死,但是我愿意用我一人的性命,去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袁术于是下马牵着他的手,备受感动的说:“你只想自己独享这拯救苍生的美誉,也不愿同我分享吗?”
虽然袁术之前行侠仗义的名声还不错,但是他的天性让他自认为高人一等,又称伪帝,奢侈荒淫极盛,除了他之外,下面众人全都饱受饥饿,众叛亲离之下,袁术再也没有能力逆转败亡。最后只能投奔袁绍,不过被曹操派去的刘备截住去路,当时袁术军中已经无米为炊,长叹一声说:“我袁术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说完吐血而死。
历史评价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袁术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汉末刀兵起四方,无端袁术太猖狂,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强暴枉夸传国玺,骄奢妄说应天祥。渴思蜜水无由得,独卧空床呕血亡。”
袁术的称帝之举,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让曾经的盟友们陷入被动。他的失败证明,在乱世中,仅凭家世和野心是远远不够的。缺乏深谋远虑、忽视民心向背,最终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袁术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覆灭,更是东汉末年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警示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唯有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方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