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刻舟求剑》是一则源自《吕氏春秋·察今》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楚国人渡江时剑落水中却在船身上刻记号以求剑的故事,揭示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词语注释
- 涉:过,渡。
-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 遽(jù):立即,匆忙。
- 契(qì):雕刻。
- 是:指示代词,这儿。
- 吾剑:我的剑。
- 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 矣:了。
- 若:像。
- 此:这样。
-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 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之:指“剑”。
- 坠:落。
- 求:寻找。
- 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舟止,止:停止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相关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相关赏析
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意愿,要学会观察事物本质,否则会徒劳无功。
故事以楚人为中心,以江河为背景,以船夫和乘客的`对话为主要情节,着重描绘了楚人从船上刻记号、跳水捞剑到不得剑的整个过程。通过对楚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其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灵活的思想和行为。
这个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想象和过去的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错误,取得更好的结果。
此外,刻舟求剑的故事还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长江之水和所乘之舟,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之中,而落水之剑和落剑之地,则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只有懂得这种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矛盾,才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掌握事物间因运动变化而形成的各种复杂关系。
总之,刻舟求剑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和现实意义的故事,它告诫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