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杨昌济:塑造毛泽东人生观的关键人物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7: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杨昌济:塑造毛泽东人生观的关键人物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杨昌济不仅是毛泽东的恩师,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从伦理学的熏陶到体育精神的培养,从学术研究的指导到人生道路的选择,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本文将通过多个具体事例,展现这位教育家的风采,以及他与毛泽东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1910年,少年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前往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半年后,毛泽东就立下了志向,要去视野更加广阔的长沙上学!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进入了长沙第四师范学校(后与第一师范学校合并),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五年,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启蒙导师和岳父——杨昌济先生。

在学校,毛泽东是一名特立独行的学生,他经常穿着一件灰色的布料学生长袍,冬天的时候就在里面加一件旧式的夹克衫。一年四季,毛泽东都穿着一条肥大的布裤子。平日里,毛泽东手中始终有一本书,他沉默寡言,从来不和同学打招呼,也不喜欢和其他学生开玩笑。

一日,在一节国文课之上,毛泽东因为最近文章的评分被国文老师袁吉六先生一降再降,气怒之下在课堂上就和袁先生吵了起来。原来在刚刚入学之后,毛泽东的文章就被评为低分,他焦虑不安,第二次思索改进之后,依旧得到一个低分,第三次,毛泽东非常用心,以梁启超的文章为典范来模仿,却得到了40分的全班最低分,他忍不住爆发了。

两人的争吵引来了黎锦熙和方维夏两位老师,再三劝说之下,毛泽东依旧固执己见,校长孔昭绶要处分毛泽东。大家商议之后,还是决定找杨昌济先生去调解。

当天晚上,杨昌济将毛泽东喊到了君子亭之中。

毛泽东回去之后其实已经冷静过了,只是心中一直没有底气,他希望有人能够指引他理清心中的不解,平息心中的愤怒,也希望在不伤及和袁先生的师生情谊的前提之下,找到一个让自己心服口服的答案。


杨昌济对毛泽东和蔼地说:"人都有个毛病,自以为是,对别人说的一概都不认。"毛泽东一听杨昌济这么说,以为杨先生马上就要开始训诫他了,岂料杨昌济只是转了个话锋:"你看啊,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小啊!揪着你作文'锋芒太盛,不太注重含蓄'的老毛病不放;对文法固执己见;当着学生的面和学生争高低不虚心。"

毛泽东沉默了,聪慧如他怎么会听不出杨先生的意思。他的文章太过直白激烈,只适合打笔仗,却上不了大台面。袁先生固执己见,在学生面前和毛泽东争个是非,而毛泽东又何尝不是钻牛角尖,在同学们面前和老师争辩,对老师无礼呢?

杨昌济以这种方式训诫毛泽东,因为他明白毛泽东是一位执拗而有着强烈自尊心的青年,他已经听多了单刀直入的批评。杨先生用一招"反弹琵琶",反而让毛泽东能够换一个角度加深思考。杨昌济的教育方式向来是儒雅的,有了这样的开头,后来和毛泽东的谈话一直顺利和谐。

末了杨昌济对毛泽东说起了一件事,原来在湖南一师的入学阅卷之时,袁先生亲自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为了第二名,后来在杨昌济的建议之下改成第一名,以满分成绩进入学校。泽东只知杨昌济先生对他最好,却不知袁先生也是十分珍惜他的才华的。


听了杨昌济的话之后,毛泽东心中五味俱杂,有懊悔,也有欣喜。从对袁先生的不理解,慢慢有了新的认知。袁吉六先生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帮助毛泽东提高文学水平,而毛泽东却误解了先生的意思。这一场争吵,毛泽东是失落的,袁先生同样也是心碎的。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偏激,不顾当时的时间已经很晚,直接奔向袁先生家去道歉。

杨昌济轻松说服了青年毛泽东,不仅仅因为他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还和他的高尚人格、道德感化有关。

杨昌济学贯中西,作为一名学者,在民国的学术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贡献和地位,是当时教育界的名流,是湖南学者的代表人物。对于那时候的青年学者而言,毛泽东也好,蔡和森也罢,激情是有的,救国之心是有的,但如何走下去?方向在哪里?他们依旧非常迷茫。杨昌济先生为他们竖立了一个标杆。

毛泽东刚刚来到长沙之时,并不知道前路在何处,甚至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先考进了湘乡驻省中学,后来中途退学,投笔从戎,参加了辛亥革命。半年之后,毛泽东离开军队再次进入了学校求学。


在这段迷茫时期,毛泽东曾经报考了肥皂学校、警察学校、商业学校等等多所学校,一直举棋不定。为了能让自己沉下心来,他干脆再次退学,直接到湖南省图书馆自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这样"没有定性",没有未来规划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毛泽东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直接断了毛泽东的经济来源。

毛泽东回忆道:"那时我没有钱用,因为家里不给我金钱,除非我能进学校。会馆不能再住下去,我必须开始寻找新的托身之所。"他思量再三,觉得自己可能还是适合教书,他在报纸上面寻找广告,最终注意到了湖南师范学校。广告上说,学校不收学费,伙食费还相当便宜,毛泽东很心动,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打算,得到家人同意之后,毛泽东就开始积极准备报考了。

谁能理解这位青年的内心?即便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都以为他在任性懒惰,如果不是后来遇到了杨昌济,毛泽东会在这段迷茫期蹉跎更多的时间。

杨昌济在师范学校教授伦理学,毛泽东在自传之中回忆:"他是一名观念主义者,同时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杨昌济多年游历海外,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十年,在湖南是数一数二的学界泰斗,响当当的招牌。而杨昌济从来都不想做官,他甚至一度不想教书,他的理想生活是在家写文章,做个清散的文人。湖南都督谭延闿请他出山做官他毅然拒绝,弄得两方都很尴尬。然而就是这样看似大隐隐于市的杨先生却阴差阳错地遇到了毛泽东这样的人间奇才。在毛泽东从杨先生身上汲取能量和知识的同时,杨昌济也在毛泽东的身上看到了教育事业的希望和救国的希望。

杨昌济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之中写了这样一段关于毛泽东的话:"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在杨昌济的心中,毛泽东和蔡和森等等学生就是他竭尽全力培养的栋梁之才,将来定是要和曾国藩、梁启超等名流并肩:"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时常单独向他请教问题,师生之间私交颇深,他对于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是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在他的影响之下,毛泽东开始潜心研究曾国藩、王船山的经世之学,注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湖湘之学,让毛泽东一生受益匪浅。

杨昌济对毛泽东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两人在学术讨论时也常常忘记了时间。毛泽东也会到老师家拜访,每次杨昌济都会留毛泽东在家中一起吃饭。到了暑假,毛泽东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在杨昌济家中住上一些时日,每天在老师家看书,遇到疑难之处就向老师提问讨论,杨昌济甚至将自己刚刚写好的手稿给毛泽东阅读,询问他的看法和意见。


杨昌济完全将毛泽东当作了儿子一般教导,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对毛泽东没有任何保留。这对于内心敏感、独身来到长沙求学的毛泽东而言,杨昌济就像一位时时刻刻都站在他身边的家人,让毛泽东感到异常温暖。杨昌济不仅仅让毛泽东热爱上了伦理学,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对道德和独立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而且还在体能训练方法上给了毛泽东新的启迪。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之中的名言。那时候中国人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深刻,一次,毛泽东来杨昌济家中寻找老师,而老师一直都没有出现,师母杨夫人对毛泽东说:"你再的等等,老师正在做冷水浴。"

那时候已近冬日,杨昌济先生还在用冷水沐浴吗?毛泽东非常不解,询问老师:"老师您在做什么呢?"杨昌济说:"锻炼筋骨。练意志,练心力。"

杨昌济泡冷水浴的习惯从在德国留学之时就已经养成了,他甚至找人特地制作了一个澡盆,一年四季,每天早晨都会在澡盆里面洗冷水澡。他对毛泽东说:"人如果想要锻炼自己的意志,那么一定要坚持每天都做一件艰难的事情。"

毛泽东立刻领会到老师的意思,一个人仅仅有聪明才智,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强健的体魄,也不可能成大事。从此之后,毛泽东和杨昌济一样养成了每天清晨洗冷水浴的习惯。

在风雨飘摇的20世纪初,"体育"在传统教育之中始终没有提到重要的地位,在杨昌济看来,身体是改造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基础,即便他不愿为官,但心中却潜藏着浓烈的国难和使命感。这种观念也在毛泽东心中生根发芽:"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而收效远。"

除了曾经在作文课上和袁先生起过冲突,毛泽东还曾经和美术老师闹过不愉快。在一次写生课之上,同学们都在认真作画,唯有毛泽东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快要下课的时候,他才在画纸上画了几笔,匆匆交卷。绘画老师看到他的作品十分生气,对着毛泽东喊道:"回来!"。原来这张画上只有半个圆,还有李白的一句诗:"半壁见海日。"而毛泽东根本不理美术老师,直接扬长而去,美术老师就找到杨昌济老师告了一状。

若是旁的老师,只当学生脾气不好,适当训诫便了事。但杨昌济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他在学校并没有和毛泽东说什么,而是叫他当天去杨家交谈。

果然,毛泽东见到杨昌济直接道:"杨先生,不瞒您说,我想退学。如今国无宁日,我怎能安静地坐在课桌边?"

杨昌济想了想说:"我理解您的心情,但不赞成你的决定。我听人说,你在考入师范之前曾经想过考肥皂学校,想要搞实业救国,后来又跟人借套鞋,去当了新军……像你这个年龄,应该读博士研究生了,你想学术有专攻,偏废一些学科,去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理所当然。然而做学问、办事业,最要紧的准备工作是什么?打基础!德智体美几方面要全面发展,不可废某一方面,特别是,要有群体意识。"

毛泽东心领神会,这才放弃了再次退学的想法。

1918年6月,蔡元培多次来信聘请杨昌济来北京大学任教,杨昌济临行之前和毛泽东郑重道别,并且对他说:"润之,跟我一起去北京吧!你前途无量,应该继续深造。你不要怕家里不给你学费,这个好办,只要我一天不失业,你就不愁没有学费。"

毛泽东沉默了,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舍不得如慈父一般的杨先生,也对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暗生情愫。而当时在杨昌济支持下的"新民学会"刚刚成立,毛泽东放不下它。

两个月之后,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杨昌济知道之后非常高兴,马上写信给了毛泽东和蔡和森,希望他们可以积极参与。杨开慧也高兴地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收到信后都来不及回复,就直接来到了北京。


不过毛泽东这次来北京并不打算去法国,而是在杨开慧的提醒之下,打算通过自修进入北大的预科班学习。杨昌济专门向李大钊推荐了毛泽东,让毛泽东能在北大图书馆有了一份工作。毛泽东也因此有机会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接触,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之下,毛泽东才水到渠成接受了马列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杨昌济发表《告学生》一文,号召青年要敢说敢做。1920年,北京这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毛泽东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想要辞去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回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革命思想。而这时候的杨昌济已经病重,住在协和医院之中。

这一日大雪纷飞,毛泽东听闻杨先生身体欠佳,冒着大雪前往医院。看到毛泽东来了,杨开慧轻声呼唤杨昌济:"爸,爸,润之来看您了!"

杨昌济从昏迷之中醒来,吃力地对毛泽东说:"润之,我病情难得好转,只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就是小霞(杨开慧乳名)……你们都不小了,希望……尽早完婚……"

杨昌济说完这些之后就晕了过去,后来再也没有醒来。

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守灵,帮助杨开慧料理后事,他为恩师扶柩,归葬故乡板仓。1920年末,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

毛泽东后来每次提到自己的父亲之时都是疏离而不解的,父亲就好像和自己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毛泽东的理想,父亲不能懂,他只想守着自己的热爱的家乡和土地,过着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而杨昌济是青年毛泽东最大的心理依靠,杨昌济的离世,甚至比父亲的离开更加让他悲痛。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的一生都深深刻下了杨先生教诲的烙印,不仅仅是毛泽东,班上的其他青年学生也是如此。当他们在生活之中遇到任何变故,有解不开的结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杨昌济。杨昌济的出现似乎能让一切事情迎刃而解,这就是杨先生人格魅力的展现。

教师,是学生的环境,杨昌济是培养创造者的创造者。他在1915年的日记之中,清楚记录了毛泽东的家乡,家庭背景和来到长沙之后的履历,一位教师,对一位农村来的学生如此用心。他也是第一个评述和记录毛泽东的人。

1917年,杨昌济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国际之战争,人才之战争也!"他对毛泽东的言传身教是诸方面的,德智体美,他一直鼓舞着毛泽东全面发展,在毛泽东无助不解,想要退学的时候,是他提点了毛泽东,让他最终走向了正路。当我们阅读《杨昌济文集》和《达化斋日记》的时候,能感受到杨昌济对教育的执着,也庆幸迷茫的毛泽东遇到这位老师,杨先生就像是一盏一直在天际指引方向的明灯,给了青年毛泽东最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