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离婚不全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代人离婚不全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代的《放妻书》上到底写了些什么?来欣赏一下最出名的离婚协议书: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须□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眅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因此聚会六亲,夫□妻□,具名书之。□归一别,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舍结,更莫相谈。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时次×年×月日
(注:1990年出土的唐代12件《放妻书》文献之一,文中方框为缺失文字)
其文遣词风雅、语气温柔。虽说离婚,却好聚好散,让人不得不佩服唐人先进的感情态度与婚姻观,以及那个时代的胸襟与气度。
通篇看下来并没有什么委屈与哀怨,反之则是感怀妻子一直以来的照顾和付出,并奉上美好的祝愿。这不禁让人感受到古代时候的情深意重。
这还不算,后面还有抚养问题——“三年衣粮,便献柔仪”,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这与其说是一份离婚书,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封情书。
而最让现代人觉得唐人的离婚书情意绵绵的是,有封《放妻书》中写道:“凡为夫妇之音,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已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惠及诸亲各还本。”
意思是,咱俩要是没缘分,就别硬凑一块儿,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后面还祝福女方“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峨眉,巧成窈窕之姿,聘高官之主”。瞧瞧,这男方多大气,不仅痛快放手,还祝愿女方打扮得美美的,再找个更好的归宿。
不过,在羡慕唐朝人宽广心胸,以及男子气概之前,也有撂狠话的,不全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也有直言不讳两人的结合就是人神共愤:“何乃结为夫妇,不悦数年,六亲聚而成怨,邻里见而含恨。”“夫妻相处如“猫鼠同巢”“羊虎同心”。还有老婆一开口,老公就想抡棒子的:“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捻棒。”
这样的夫妻,旁人再想把两人关系修复,简直如果手握一把干沙:“干沙握合,永无此期。”而在《放妻书》的最后便撂下狠话:“忽有不照验约,倚巷曲街,点眼弄眉,思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意思就是,离婚后,两人在街上遇见了,谁再敢向对方挤眉弄眼,想旧情复燃,就等死好了。
从离婚这件事来看,唐朝的法律条文很有人情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人的权益。虽然王朝封建,但是思想较为开明,支持男女追求幸福。可惜的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美好,亦真亦幻,盛开在唐代女性地位高峰的敦煌文书中,之后便没入历史的黄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