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出土多辆陪葬车马
最新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出土多辆陪葬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两乘铜车马不仅展现了秦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揭示了秦代的礼仪制度和军事装备。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考古发现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展现秦始皇陵铜车马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偶然发现的“青铜之冠”
1978年,考古人员在对秦始皇帝陵周围区域进行系统考古勘探时,在封土西侧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马头上的零饰件。经过详细的勘探,确认这是一个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的陪葬坑,即铜车马陪葬坑。1980年11月至12月,考古人员对其中的一部分区域进行了发掘,发现一个木椁内,一前一后放置两乘铜马车。由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木椁全部腐烂,上层的填土塌压下来,将两乘铜车马压成3000余块碎片。
制作工艺:战国金属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秦陵铜车马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展现了战国时期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两乘铜车马由7000多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铜车马的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形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整体。
铜车马的制造综合运用了浑铸、铸接、铸焊、拉丝、镶嵌、签刻、抛光等多种高难度工艺。一号铜车马,车马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千克;二号铜车马通长317厘米,高106厘米,重1231千克。两车除了锡青铜构件,还包括不少金银构件。制造时,综合运用了多种高难度的工艺。
艺术价值:古代艺术与技术的结晶
秦陵铜车马不仅是工艺的杰作,更是艺术的瑰宝。铜车马的雕塑艺术栩栩如生,驭手眉目生动,铜马昂扬健美。车身彩绘隐现,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匠心独运,每一道纹饰都述说着工艺精绝。
一号车为立车,也称“高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具可360度调节,既能遮阳又能拆卸作为长矛使用;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作为兵车,它担负着开道、警卫和征伐任务,是秦始皇威权的直接象征。二号车称为“安车”,是秦始皇出行时的座驾,车厢封闭且装饰华丽,显示了皇帝出行时的尊贵与安全需求。
考古发现:2024年重要考古成果
2024年1月,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墓道和陪葬坑中发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形制和多种用途的车辆,包括四轮独辀木车、四马驾独輈木车、双辕木车、羊车等。这些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丧葬用车及陪葬用车提供了重要资料。
1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侧约440米处,平面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两侧有三座车马陪葬坑。墓葬南侧、西侧有壕沟环绕;北侧为断崖;东侧为古河床,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1号墓全长约100米,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墓室呈长方形,上口南北长29、东西宽28米;墓底南北长12、东西宽9.6米,深15.6米。墓壁有三层台阶,墓室分布大量木炭。墓上曾存在着封土。
保护与研究:持续的文物保护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秦始皇陵铜车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了多项保护工作。2021年5月18日,秦陵出土二号铜车马搬进了“新家”,在新落成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观众开放。同时,秦陵博物院开展了对一号铜车马的保养维护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一号铜车马进行了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保养维护,以保障其在包装、运输和展陈中的稳定和安全。这项工作主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科学认知,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细致的诸如粘接、回贴、除锈等保养维护操作。本次保养维护期间还对秦始皇帝陵78LYL.3陪葬坑(铜车马坑)出土的木车车马器中的青铜器、金银器等部件进行了加工痕迹观察及初步成分分析,为研究秦代车马器的材质和工艺提供依据。
秦始皇陵铜车马不仅是秦代工艺和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考古发现和保护研究的全面展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