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最完备的长城——明代长城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54: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最完备的长城——明代长城

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长城,它不仅在规模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长度,更在结构设计和防御体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军事作用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座凝聚了近两千年长城修建智慧的伟大工程。


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的明长城遗址。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后建立明朝并定都应天(今南京),同年会师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退至上都(今多伦县西北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史称北元。其时,明太祖朱元璋面临的复杂局势是:明朝的建立并非元朝的结束,而是明王朝与蒙古封建主长期对峙局面的开始。虽然元顺帝退出大都,但北元仍据有东至呼伦贝尔,西至新疆天山,北抵今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长城的大片土地。此外,在辽东、陕、甘和云南等地亦有超过30万的兵力。在明王朝存续的270多年间,与漠南漠北蒙古人的战争就没有中断过,最悲惨的“土木堡之战”中明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队挟英宗兵临北京,明廷被迫订立城下之盟。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持对明王朝的统治,防止北元政权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除了与蒙古人进行长期激烈的战争外,同时也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御。


位于托克托县的明长城北瓮城遗址。

关于明朝筑长城的由来,在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前的公元1357年,他就接受了安徽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高筑墙”即筑城设防的意思,10年后朱元璋取得政权,当年就开始了长城障塞的修筑工程。可以说,在整个明朝统治期间,几乎从未停止过修筑长城和经营边防。据史书记载,自洪武至万历年(1563年),明朝曾先后18次修筑长城。最终完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4600多里的万里长城。

之所以说明长城是最完备的长城,是与前面诸朝修筑的长城相比思路更为完善,材料更为规范,结构更为坚固,防御能力也更强,甚至工程技术较之诸代都有很大的改进。明代称长城为“边”或“边墙”,按修筑功能和建设规模又分为“大边”与“小边”,“主边”与“次边”。在重要的关隘险塞地段甚至修筑多重城墙,最多的能达到十几斤重。因为重叠建设不便厘清,史书也有用数字表达为“一边”“二边”“三边”“四边”的。明长城最常见的是修筑两道平行或分岔的城墙,一般称作“外边”与“内边”,“外边”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外长城,“内边”则是内长城。内长城位于外长城之南,内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县四海冶,从外长城分出走,居庸关西南,经河北省境内的紫荆关和倒马关,而后依次进入山西省的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再折北经老营堡到达丫角山(也叫鸦角山)北麓的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在此与外长城相接。内长城全长2050里,在内蒙古境内只有十余里。“外长城”是与“内长城”相对而言的,其东起北京市延庆县在四海冶与内长城分岔,西北行经河北省张家口、山西省大同、内蒙古兴和县后,再次止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并从这里与内长城连接,然后由口子上村继续西行,经山西偏关至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南部的马栅乡大战村,这段称为“大边”或“正边”的长城在内蒙古境内长约500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中的最重要地段。


明嘉靖23年修建在老牛湾口对面的敌楼,民间俗称“望河楼”。

此外,明代在内蒙古境内修筑的“次边”长城(也称“二道边墙”)位于上述“大边”之北。“次边”西起清水河县单台子乡青草峁村,从外长城分出向东北至清水河县城西北,沿盘山西岭进入和林县和凉城县后,再绕丰镇县隆盛庄东行到达兴和县的平顶山,整体如一个巨大的弧形。这段次边长城长约350公里,全程都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成为防御蒙古诸部骑兵南下的第一道险阻,也构成次边居前,外边位中,内边处后的西北防御屏障。由此,三个“边”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结为一体,实现了西据黄河,北扼阴山,东南与“大边”隔山相望、相互拱卫的整体态势,成为拱卫京畿西北的坚固军事防线。


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境内的明代福化城为俺答汗的城池,后改为藏传佛教的美岱召。

当然,这都是明朝统治者一厢情愿,所谓“坚固军事防线”从来也没有挡住蒙古骑兵的冲杀。以俺答汗的土默特部为例,从嘉靖三十年(1551年)到隆庆四年(1570年)的20年间,对张家口兴兵41次,其中称得上“大举兴兵”规模的就占一半以上,多次把战火烧到张家口长城内外,并制造了包围紫禁城、震惊明王朝的“庚戌之变”,逼迫明廷接受开放关市的条件,并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属下69人也分别授以都督同知、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每年还发给定额赏金。至此,明蒙互市恢复正常,蒙古地区和明朝之间的关系逐步密切起来。《明神宗实录》称:“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也。”这一记载反映了明王朝“闭关锁国”政策在付出昂贵的代价后宣布失败,也记录了“互市”带给汉蒙双方安定繁荣的大好局面。证明了开拓边疆与中原相互依存的友好关系,才是边塞安宁和历史进步的正确选择。实践证明,“通贡互市”不仅使蒙古人欢呼雀跃,也给明朝带来了空前的利益。万历五年(1577年),兵部尚书王崇古上书说,通贡互市7年来,“节省国饷何止百万,保全军民不可计数,开垦屯田远至边外,修砌城堡各用砖包,建筑边垣各数百里……视嘉靖末、隆庆初岁,安危迥异”。文中对汉蒙互市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事实也如此,之后一直到明末,汉蒙之间和平相处70年没有发生战争。

明王朝耗尽人力物力财力,在200多年中打了无数场血腥的战争,修筑了上万里设施完备的长城,派重兵坚守在星罗密布的烽燧城障,并没有为自己带来片刻的安宁,而“贸易”两个字却实现了他们殚精竭虑想要达到的愿望。


修缮后的杀虎口城楼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与山西右玉县交界处。


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对岸的明长城和烽燧遗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