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贴春联,年味儿浓到爆
腊月二十七贴春联,年味儿浓到爆
“二十七,贴花花”,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谣,道出了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重要习俗——贴春联。那么,为什么要在腊月二十七贴春联?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和禁忌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充满年味的传统习俗。
春联的历史渊源
春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是“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五代时期,公元955年的春节,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联仍旧叫做“桃符”。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为宋代造纸术的发明,纸张的使用得到普及,桃符便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用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就叫做“春贴纸”、“春联”。到了明代,开始盛行贴春联。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亲手挥毫,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明末清初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始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颁布圣旨以后,写春联、贴春联之风开始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贴春联习俗便沿袭至今。
为什么选择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贴春联,这一习俗并非偶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仪式和时间安排。腊月二十七正好是传统的祭灶日,人们会祭祀灶神祈求平安和好运。同时,这一天也是准备过年的关键时期,贴春联正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此外,腊月二十六是“掸尘”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而二十七则开始贴春联、挂门笺等,寓意辞旧迎新,迎接吉祥。
不过,关于贴春联的具体时间,各地习俗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地方会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贴,而有些地方则选择在除夕当天上午贴。但无论哪一天,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贴春联的讲究与禁忌
贴春联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蕴含着不少讲究和禁忌。
时间选择
贴春联的最佳时间是上午9点至12点,因为这个时段阳气最旺盛,寓意红红火火。如果选择在除夕当天贴,也应在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完成,象征顺顺利利。
内容挑选
春联的内容必须寓意吉祥,避免出现负面或晦气的词汇。例如,“平安富贵”、“家和万事兴”都是经典之选。商户可以选择带有“招财进宝”的春联,寓意财源滚滚。
对联顺序
面对大门时,右手边贴上联(仄声结尾),左手边贴下联(平声结尾)。横批需水平贴于门楣,与上下联对齐,不能歪斜。
福字贴法
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象征庄重和迎福。水缸、衣柜等地方可倒贴,取“福到了”的意思。但切记,福字不能随意倒贴,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其他注意事项
春联一旦贴好,不宜随意调整或撕掉。如果春联不慎掉落,需第一时间重新粘贴,并以红纸压住。此外,贴春联应避免在夜晚进行,因为夜晚属阴,阳气不足,不适合贴春联。
相关习俗与禁忌
除了春联,腊月二十七还有其他相关习俗。比如贴门神,门神像也应在这一天贴上,且要脸对脸,大小适宜,以示镇宅避邪。门神的贴法也有讲究,两张门上的人物脸必须相对,象征两个门神同心协力,一起承担开家护院的职责。如果两个门神帖翻脸,就代表他们两个人扭脸躲避,互不理睬,自然不利于共同承担维护家庭平安的职责。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腊月二十七贴春联,既顺应了传统习俗,又为过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只要注意时间和细节,就能让这份仪式感为新的一年带来满满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