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峇峇娘惹文化,展现中马混血文明
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峇峇娘惹文化,展现中马混血文明
电视剧《小娘惹》以20世纪30年代的马来西亚马六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华人移民家族的传奇故事。剧中,贫困的小娘惹天兰被卖到黄家,她的女儿菊香因病失去听力和语言能力,被迫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菊香逃婚后,经历了动荡的时代,最终留下了八岁的女儿月娘。月娘回到外祖父家,在外婆的指导下学习传统娘惹的技艺,并展现出聪明才智。整个剧集展现了这个大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变迁和华人女性的励志故事。
崇武文化的形成
峇峇娘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丽时代。当时,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华人,由于经济压力、自然灾害甚至政治原因,纷纷离开故土,向南寻找新的生活机会。这些华人借助季风的力量,乘船跨越南海,抵达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等地。在这些移民中,大多数是男性,因为明代中国实行严格的出国限制,女性无法随行。这些远离故乡的中国男性,选择了与当地土著女性结婚,在异乡组建家庭。他们的后代便成为了最早的峇峇娘惹。
“峇峇”(Baba)和“娘惹”(Nyonya)是马来语中的称谓,分别用来指代男性和女性。峇峇一词可能源自波斯语,原意为“父亲”或“尊者”,后经印度商人传至东南亚,成为对华人男性的尊称。而娘惹则起源于爪哇语,最初是对“已婚女性”的敬称,后来逐渐专指这些混血家庭中的女性成员。
这些跨文化的婚姻不仅为华人男性带来了家庭,也使他们融入了当地社会。在混血家庭中,父亲通常坚持保留中国的传统核心价值,比如亲属称谓、宗教仪式和家族伦理;而母亲则主要负责日常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将大量马来文化融入家庭生活。这种双文化的家庭模式,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混合文化,既有中国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马来文化的日常习俗。
独特的文化魅力
服饰:东西合璧的时尚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峇峇娘惹的服饰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融合。女性的可峇雅(上衣)与蜡染衬衫,将马来传统服装改造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同时加入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和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珠绣鞋是娘惹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套的珠绣鞋是娘惹们不可或缺的嫁妆,她们从小就学习“珠绣”技艺。出嫁时,娘惹会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和公婆精心缝制珠绣鞋,婆家会将珠绣鞋和其他的珠绣品一起放在新房里,展示给亲朋好友看,以此来炫耀新娘的贤惠能干。
建筑:中西马三元素的完美融合
峇峇娘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东南亚和欧洲元素,注重细节装饰。华美精致的家具,如东方式样的木雕门、牌匾、灯笼、雕花屏风、龙凤柜、螺钿桌椅等,与欧式百叶窗、金属镂空花纹栏杆、西洋铜镜、玻璃水晶吊灯、彩绘玻璃窗等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峇峇娘惹开始使用带有新艺术风格的粉彩花卉图案瓷砖装饰房屋。这些瓷砖大部分从英国进口,但也有些来自比利时、奥地利和日本,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饮食:独特风味的娘惹菜
娘惹菜是峇峇娘惹文化中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之一,以其多层次的风味和浓郁的地域特色闻名。娘惹菜结合了中国的烹饪技艺与东南亚的本地食材,例如使用中国传统的糯米、稻米,再加入马来特色的椰奶、班兰叶、参巴酱等辛香料,打造出香辣中带甜、浓郁却清爽的风味。
叻沙:是一道浓汤面食,融合了中国的汤面习惯与马来人的椰浆辛香味。
咖喱鸡:用大量香料和椰奶炖煮,兼具印度菜的辛香与中国菜的细腻。
娘惹糕:色彩缤纷、口感柔软的糯米点心,以椰浆和班兰叶调味。
长桌宴(Tok Panjang)是传统峇峇娘惹在重大节庆时的菜肴统称。“Tok”是闽南方言,意为“桌子”;“Panjang”则是马来语,意为“长”。长桌宴是土生华人特有的家宴形式,常用于重要和特别的日子,比如婚礼和寿宴,以丰盛的娘惹菜肴和糕点招待亲朋好友。
现代传承与发展
2024年8月17日,“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旨在展示峇峇娘惹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展览通过服饰、建筑、饮食等多个方面的展品,展现了这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几个世纪以来,在东南亚港口城市的国际化环境中,“峇峇娘惹”时尚不断适应和发展,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它既混合多元,也不乏创新,在演变中坚持其恒久的、传统的核心价值,为亚洲传统时尚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峇峇娘惹”所展现出的文化融合与演化,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也体现了东南亚社区对他们的接纳与融合的开放态度,恰恰印证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