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商业卫星数据首入气象局业务系统,观测能力大增
突破!商业卫星数据首入气象局业务系统,观测能力大增
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宣布“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和“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正式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天目一号”星座每日向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条掩星廓线产品,“云遥一号”系列卫星提供约1.5万条掩星廓线产品,有效补充了风云气象卫星在掩星探测方面的时空分辨率,将我国业务全球数值预报系统中每日同化的大气廓线产品数量提高了2.48倍。通过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这些掩星廓线产品与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产品一同进行质检评估,并进入观测、预报等各子项业务系统。它们可应用于数值预报、全球台风监测,助力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并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支持。
掩星廓线产品是指通过掩星观测技术获取的大气廓线数据产品。掩星观测是一种天文现象,当一个天体(如卫星或卫星信号)在另一个天体(如地球)与观测者之间通过时,会产生遮蔽现象。这种技术利用卫星信号在穿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折射和延迟来获取大气参数的垂直分布信息。掩星廓线产品具有高精度、高垂直分辨率、全天候和全球覆盖等优势,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它们可以用于数值预报,帮助预测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支持短临预报;同时,这些产品还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大气污染扩散条件预报提供支持。此外,掩星廓线产品还可以提供大气折射率廓线、大气温湿压廓线、海面风速、土壤湿度、海冰厚度及覆盖率等数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王劲松表示,商业小卫星具有机动灵活、可定制、分布式的优势。与风云气象卫星协同观测,能更好地满足气象业务需求。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8颗风云气象卫星已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商业小卫星的加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全球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增加地球多圈层探测要素。此外,还可利用商业小卫星进行下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新技术和科学性验证。
日前,中国气象局已印发商业卫星气象观测业务运行要求,近期还将出台促进商业气象小卫星发展的相关举措,推动建立适应商业气象小卫星产业创新的市场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IT之家注意到,2023年8月,中国气象局成立掩星气象探测数据应用工作专班,推进掩星气象探测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台风监测预报、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同年11月,云遥系列掩星产品、天目星座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数据产品分别入围2023年度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并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向气象部门提供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