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成都博物馆石犀:一座城市的治水记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38: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成都博物馆石犀:一座城市的治水记忆

2012年,在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的一处建筑工地,一件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文物重见天日。这是一头长3.3米、宽1.2米、高1.7米的巨型石雕,重达8.5吨,形似犀牛,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它的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着精美的卷云纹,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这件文物就是如今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

01

历史渊源:李冰治水的见证

石犀的出土位置距离现在展台的位置直线距离只有200米左右,这一发现为成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据《蜀王本纪》记载,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时,制作了五头石犀,"两头在江中,两头在府中,一头在桥下"。石犀在传说中能避水镇水,研究者认为它还具有水则(中国古代的水尺)的功能,是当时测量水位的工具,与都江堰的修建密切相关。

李冰治水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他将南北先进的治水技术和蜀地的建造技术相结合,对整个成都平原及周边水系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个集灌溉、防洪、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从水患频发之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02

艺术价值:秦汉雕刻技艺的典范

石犀的雕刻技艺体现了秦汉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其造型简洁而生动,线条流畅,尤其是卷云纹的装饰,既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又增添了艺术美感。作为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石犀不仅是研究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当时工艺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珍贵文物。

03

保护与展示: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石犀的出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建筑工地施工时,施工机械多次尝试都无法挖掘,最终才发现了这尊珍贵的文物。幸运的是,除了侧面留有施工机械留下的小坑外,石犀整体保存完好。

如今,这头呆萌的石犀静静地伫立在成都博物馆二楼展厅的中央,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成都的历史。作为镇馆之宝,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先民治水的非凡智慧,也承载着古蜀先民希望远离洪水灾难的美好愿望。

石犀的发现和保护,体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成都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更是研究成都历史、水利文化和秦汉时期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石犀,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多年前古蜀文明的辉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