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数字赋能,引领变革——智能装置助力优化糖尿病管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数字赋能,引领变革——智能装置助力优化糖尿病管理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821A07V5B00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至社会各行各业,医疗行业也不例外。糖尿病管理作为慢性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也需顺势而为,契合数字化发展大势。目前,数字化技术已经贯穿糖尿病管理全程,从诊疗前的筛查评估和预问诊,到诊疗中的诊断和治疗,再到诊疗后的持续管理,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管理体验。新一代智能胰岛素笔的问世,则进一步推动了糖尿病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力所不及——细看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性

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传统的诊疗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全程管理。许多患者在早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导致延误就诊。此外,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缺少高效的预约服务平台,导致患者“看病难”现象普遍存在。就诊过程中,繁琐的检查、疾病诊断和排队等流程都会耗费患者大量时间和精力。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难以获得准确的用药剂量和疾病指标记录,而在诊疗结束后,缺乏后续的疾病管理知识,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传统诊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干预效果。由于患者在诊疗前的疾病科普方面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普通民众对健康科普的兴趣不高,导致其后续诊疗效果不佳。诊疗过程中,由于患者数量庞大,医生难以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目前缺乏系统的疾病科普资源和有效的内容工具来助力医患沟通。诊疗后,由于人力资料有限,医生难以覆盖全部患者的随访,无法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患者上传的数据质量也难以充分保证。

数字赋能——新型数字化诊疗模式助力疾病全程管理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型数字化诊疗模式通过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疾病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大环节。

诊疗前

首先,数字化模型的应用使得对受试者的患病风险评估更加精准,从而筛查出高危人群,并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实施线上智能预问诊,可以开展线上挂号和线下检查。这种模式不仅能指导患者完善就诊前准备,还有助于提升诊疗效率。

诊疗中

在诊疗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诊断方面,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和训练,能够辅助医学诊断,显著减轻了医生的诊断压力。在治疗方面,AI系统可以辅助制定治疗决策,助力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在胰岛素剂量调整方面,一项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的非劣效性研究纳入108例10-21岁接受远程胰岛素剂量调整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患者被1:1随机分配至AI-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主导的剂量调整组(n=54)和医生主导的剂量调整组(n=54)。结果显示,AI-CDSS主导的剂量调整组与医生主导的剂量调整组在疗效上相似(图1)。


图1.AI主导的胰岛素剂量调整与医生主导的疗效相似

诊疗后

在诊疗后阶段,数字化技术能够继续为患者提供支持。例如,使用数字化装置可以精确记录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帮助患者和医生及时了解病情。此外,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疾病的关键因素,通过手机应用程序(APP)和互联网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宣传疾病管理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

以“糖”为例——数字化连接装置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目前,数字化诊疗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数字化连接装置是数字化诊疗的基石。在糖尿病领域,已有多项数字化连接装置(如血糖仪、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被应用于临床。

血糖仪

近年来,多种智能血糖仪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血糖信息。其中,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可实现全天候的血糖监控。CGM生成的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 (AGP报告)不仅可以直接获取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AR)与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BR),还能反映患者血糖的血糖波动情况。

胰岛素泵

随着胰岛素泵以及CGM技术的发展,混合闭环系统(HCL)采用先进的算法,将胰岛素泵和CGM的优势结合起来,为1型糖尿病(T1DM)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技术有望最终实现全自动闭环人工胰腺(AP)。既往研究表明,使用HCL并接受远程医疗可显著改善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

胰岛素笔

智能胰岛素笔是糖尿病数字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胰岛素笔配合APP,可以完成糖尿病患者治疗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包括血糖、胰岛素种类和剂量、胰岛素注射时间和次数、胰岛素治疗方案调整情况等信息。

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展了糖尿病领域的相关数字化诊疗模式项目,如Livongo项目和Advance项目(图2)。这些项目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方式,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智”引未来——新一代智能胰岛素笔开启糖尿病数字化管理新篇章

自全球首个胰岛素笔诞生以来,胰岛素笔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迭代。历经近40年的探索,中国首支可连接可传输的智能胰岛素笔应运而生。

精准记,智能连

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能够精准记录多达800次的胰岛素注射数据(包括注射剂量和注射时间),有效减少了患者的“记忆困扰”。此外,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该笔能够实现与支持NFC的设备(如智能手机)的连接,将注射历史记录从注射笔传输至设备,从而实现注射行为的“可视化”。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用药记录和血糖变化情况,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同时,医生也能够全面掌握患者的用药记录和血糖变化等健康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显著改善TIR

临床研究已证实,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能够显著改善TIR。一项队列研究纳入智能胰岛素笔上市后的20个国家19,610例糖尿病患者的使用数据,旨在评估真实世界中糖尿病患者是否联用CGM,以及使用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注射餐时胰岛素后是否改善了血糖控制。结果显示,患者使用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注射餐时胰岛素候,TIR可显著提高, TAR/TBR水平则降低(图3)。

减少遗漏胰岛素注射

研究发现,遗漏胰岛素注射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的TIR显著下降,而TAR则显著增加。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的注射提醒功能可以帮助患者按时注射胰岛素,从而避免或减少忘记用药的情况发生。一项在2017年开展的多中心、单臂、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能否改善成年T1DM患者(使用基础餐时方案和CGM监测血糖)的血糖控制和减少遗漏胰岛素注射的情况。研究中,将遗漏胰岛素注射定义为未在时间窗内(进食前15分钟和进食后1小时之间)注射。结果显示,患者使用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可显著减少43%的胰岛素注射遗漏(图4)。


图4.基线期和随访期患者遗漏胰岛素注射的每日餐次

新一代智能胰岛素笔的出现,标志着糖尿病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糖尿病管理的效率和精确性,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血糖波动,减少遗漏注射的情况。这为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便捷、更人性化、更智能的控糖新选择。

结语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在糖尿病管理领域,数字化诊疗模式和智能连接装置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效、更精确的管理方案。医生可以借助这些数字化工具,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管理计划,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连接智能胰岛素笔作为新一代数字化管理工具,开启了糖尿病数字化管理的新篇章。相信在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