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食糯”和“纵饮”,传统习俗知多少?
大寒“食糯”和“纵饮”,传统习俗知多少?
“大寒时处三四九,天寒地冻冰上走。”2025年1月20日,农历甲辰年的大寒节气如期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刻的到来,也预示着新春的临近。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食糯”和“纵饮”最具代表性。
“食糯”:滋养身体,驱寒保暖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古人发现糯米是驱寒保暖的绝佳食物。《本草纲目》记载:“糯米脾肺虚寒者宜之。”糯米性温味甘,含糖量高,食用后能使身体暖和,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
在广东地区,人们会在大寒当天煮糯米饭,加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食材,不仅美味可口,还能补充能量。而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等地,则有吃消寒糕的习俗。消寒糕是用糯米制成的年糕,不仅有驱散寒冷的作用,还寄托着人们对“年高”——即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纵饮”:放松身心,欢聚宴饮
大寒时节,不仅天气寒冷,也是年终岁末之际。古人会在这一时期举行岁终大祭,同时纵情宴饮,放松身心。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记载:“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这表明“纵饮”不仅是简单的饮酒,更是一种庆祝丰收、辞旧迎新的仪式。
“纵饮”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年终岁末放松心情、欢聚宴饮的传统。这种习俗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在年末聚会、庆祝的传统依然延续。
传统习俗的当代价值
“食糯”和“纵饮”这两个习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和睦的孝道与礼仪。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我们要关注身体健康,注重饮食调养;同时也要适时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这些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和睦的孝道与礼仪,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随着大寒的到来,我们即将告别农历甲辰年,迎来新的轮回。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让我们通过“食糯”和“纵饮”这些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迎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