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彭山:人口老龄化背后的养老探索
长寿之乡彭山:人口老龄化背后的养老探索
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义和乡,100岁的刘志成老人每天都会和二儿子一起散步讨论家里的收成。这位1919年出生的“世纪老人”,虽然已百岁高龄,但精神抖擞,洗澡、穿衣、散步等都不需要旁人帮忙,每天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在彭山,像刘志成这样的百岁老人有50名,这里正是全国首批三个“长寿之乡”之一。
彭山:长寿之乡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彭山的长寿现象并非偶然。全区人口34万,60岁以上老年人7.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十万人比为14.7,远远高出国家长寿之乡评定标准两倍以上。然而,这份“长寿成绩单”背后,也折射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现实。
老龄化挑战:从彭山看中国
彭山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情况,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1%。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0%以上。彭山作为长寿之乡,其老龄化程度更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是一种荣誉,也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
彭山模式:应对老龄化的创新探索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彭山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应对之策,致力于将彭山打造为“中国养生养老标准示范区”。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26个日间照料中心、30个农村幸福园和18个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总数已超过2380张。同时,全区建有80所老年学校,13个乡镇(街道)、108个村(社区)均建有老协组织,实现了养老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创新养老模式
彭山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旅养结合、文养结合、农养结合”等多元化养老模式。依托彭祖文化,打造“长寿养生文化节”,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发展养老产业
彭山引进并建设了包括中日国际康养城、中法农业科技园、彭祖山国际康养城等一大批“怡老”项目,推出针对不同老龄人群的老年研学旅游线路和实践基地,探索养老产业化新模式。
弘扬孝道文化
彭山每年开展“寿星”、“孝子”、“最美老人”等评选活动,将尊老敬老先进事例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编制敬老乡土教材,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孝老爱亲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尊老敬老成为社会风尚。
彭山经验:全国老龄化的应对启示
彭山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政策引领与资金投入并重:彭山通过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多元化养老模式创新:彭山探索的“四结合”养老模式,以及引进的多个康养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选择。
文化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和孝道教育,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产业化发展:彭山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产业,不仅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
彭山作为长寿之乡,其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政策,彭山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之路。这不仅为当地老年人带来了福祉,也为全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