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其核心内容之一便是策文。特别是在明朝,策文不仅是殿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考察考生治国理政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深入探讨策文在明朝科举制度中的地位、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为常远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打破了原先贵族对于政治的垄断,既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自身政权的巩固,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有着很大帮助,是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不可忽视因素。
而在科举制当中,策文更是重中之重,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到了明朝时期也不例外。
一、论文具有其他考试难以比拟的重要性
1. 策文与科举考试当中的殿试密切相关
从隋唐时期产生直到明朝,科举制的发展已经经历上千年的演变历史,呈现出愈加完善的姿态。从等级上来看,明朝时期的科举制一共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五级。其中,童试是在明朝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进行考试。
虽然从等级上来看,它不过处于最低级,但在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的古代,依旧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仍然只是一介童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想要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困难程度。童试考过后便是院试,它分为科试和岁试两级。其中,岁试是童生被录入学校的开学考试,成功通过后便是秀才,科试则是对于秀才进入下一等级的晋升考试,这也是平民成为士阶层的第一步。第三级考试为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第四级则是会试,在京城的礼部举行,已经可以说是较为接近整个古代中国王朝的权力核心了。最后一级便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到的殿试。
在会试进行一个月后,殿试便会隆重开展,“凡士之举于礼部者,国初以三月朔日御殿而亲试之,谓之殿试。后率以三月十五日,间以他事更日”。最早从晋武帝司马炎当初审阅阮种的试卷、创造殿试的雏形开始,直到明清时期的长期沿用,其中经历了长达上千年的时间。
其中,我们在生活当中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便是对于在殿试中取得前三名的人的尊称。而在殿试当中,策文便是最为主要和重要的考核形式。
2. 对于明代策文的简要介绍
事实上,如果从广义上来看,策文包括了发策、读卷、发榜等一系列步骤。而从狭义上来看,殿试其实单纯就是指的考生们对于策文的应答,毕竟其他步骤都是在围绕策文的基础上来展开的。策文一般是由皇帝亲自来拟定,从而考察考生们对于国家治理的意见和经验。当然,大臣也可以来拟定策文所要考察的主题,之后再由皇帝来进行修改,这也算是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当策文拟定完成后,鸿胪寺官、执事官以及礼部官来负责科举考试的机构人员来负责殿试具体进行,考生们便可以开始答题。当答题完毕后,会有专门的受卷官将试卷进行密封进行保存,除了后续的阅卷排榜外,殿试自此也差不多就此结束。
既然有试卷,那么也必定有一套相应的用以评判试卷的标准,明朝的策文自然也不例外。在明朝曾经颁布的《初设科举条格诏》当中曾有过这样的规定:“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也就是说,策文要求考生们在文风上做到详尽直言,在字数上则是要求至少要一千字以上,相比于现在高考当中语文作文的八百字还是要略多一筹。之后于洪武二十四年所颁布的《科举文字格式》当中也有着类似的规定,但这一点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并不要求辞藻上的华丽,而是仍旧突出详尽直言这一要求。而在思想内核上,明朝策文则规定考生所答的内容必须与儒家保持一致,这也是古代王朝出于维护自身统治所做出的硬性规定。
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殿试在整个过程包括后续阅卷改卷上的公平,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从对试卷糊名、用印、流转的运送过程,到后面考官改卷、拟定的具体改卷过程,明朝政府都曾下达过专门的制度。但是,在科举考试当中,却不仅仅是靠分数来决定最后的排名,有时候其他一些考场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皇帝最后对于考生们的取舍。如于建文二年举办的一场殿试当中,就有人因为自己的相貌吃了大亏,“礼部廷试,艮最优。太祖以艮貌不扬,易靖第一,艮次之”,这实在只能说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古代竟然对样貌偏见达到了这种地步。
二、明代策文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
1. 洪武初期的策文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洪武四年,朱元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科举考试。但是,在科举考试仅仅进行一次后,朱元璋便又选择了放弃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反倒将以前的有司举荐制恢复了过来,整个时间长达十三年。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其他外部因素外,科举考试本身所存在一系列不成熟有关,而这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朝刚刚建立、在社会政治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科举考试自然包括在其中。包括南北中分卷、庶吉士培养、定额取士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是这种探索阶段的直接体现,而策文作为殿试的核心内容也因此在这一时期变动颇大。纵观整个洪武至永乐年间,策文所呈现出来的字数变动相较于明朝之后的其他年份来说要显眼许多,如在洪武四年的策文字数为二百五十字,洪武二十一年的策文字数仅仅为一百四十字;又如在永乐十三年的策文字数为四百六十字,之后仅仅不过三年,策文字数便急剧下降到仅为二百三十字。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策文尚且并未成为定制,其内容随着皇帝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对于科举制度发展重视程度的高低等因素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也算得上是时代局限性之一。
2. 永乐之后的策文发展逐步成熟完善
随着时间的发展,明朝不仅在外部战争当中对蒙古取得了一定优势,其内部也在同一时段进入稳定发展、逐步繁荣的局面,整体社会呈现出一种平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一系列制度政策也相应地开始得到进步,策文字数上的稳定便是这种情况的有力体现。这一时期的策文在数量上整体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在景泰二年达到了五百一十的数量,而在正德十六年更是达到了七百六十的恐怖数字。在其他时候,也多是三百及四百以上的数量。当然,如果从字数变动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仍然处于一个波幅较大的情况当中,其实也算是明朝政府对于策文的探索。
另外,正是随着策文发展的逐步成熟,这使其在找寻人才、笼络人心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包括整个科举制度在内所受到的来自统治阶级的重视程度也相应地增加,八股文便是在这种局面下于成化年间定型定名,对中国的社会思想造成了长达数百年的负面影响。而在嘉靖年间,嘉靖由于自身以藩王地位登基、继位法理性不足,为了显现出自己的正统性,他便在策文当中大做文章,这也是科举制度及策文发展到一定重要程度的体现。也因此,如果仔细探查不同年代策文在字数上的变化,我们便能够对当时的明朝社会做出一定的探究。
3. 万历之后的策文进入一种僵化阶段
直到万历继位,科举制在明朝已经实行了长达两百年。在这一过程中,科举制度虽然在维护明朝统治这一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自身却难免陷入一种僵化、腐朽、没落的阶段。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陷入一种日趋陈旧的状况,对于真正人才的选拔力度大不如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这一时期的策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细化,最终取得的作用仍然可谓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针对于改革科举制的一系列措施大都陷入失败,反倒是引发了新的矛盾,就连皇帝也不得不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可以说,直到这时,策文已经沦为一种形式大于实际的事物。当然,其本身在科举考试当中的地位并未变化。
三、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明朝科举考试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策文在整个明朝长达近三百年的时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皇帝意志的直接体现之一,策文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皇帝亲自拟定,这既能够起到选拔人才的基本作用,也在稳固自身的统治方面起到了很大帮助。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策文逐渐失去了其本来所具有的作用和成效,成为一种流于表面的事物,它曾经所拥有的地位却不可忽视,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