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征路上周恩来病危,杨立三抬6天6夜,19年后总理亲自为他引棺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06: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征路上周恩来病危,杨立三抬6天6夜,19年后总理亲自为他引棺

在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杨立三将军在草地中连续6天6夜抬着病重的周恩来总理,展现了革命先烈之间的深厚情谊。本文将为您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杨立三将军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1935年的8月21日,红军的右路军踏上了草地,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周恩来总理身体极度虚弱,感染了极为严重的病症。此时的杨立三不顾自己患病的身体,毅然决然的抬起了周总理的担架,和队友们在草地里就这样走了6天6夜,最终走出了这片无人的草地。

那么,杨立三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何要亲自抬周总理走出草地?19年后的周恩来总理又为何亲自为他引棺?

遵义会议召开,确定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不可复制的伟大奇迹,长征期间,我们的红军一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并成功攻占700多座县城在长征途中,我们甚至牺牲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和战士,而他们的年龄甚至都不到30岁。

1934年国内的局势不容乐观,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我党始终高举抗日的大旗。我们对内发表宣言强烈国民党方面的不抵抗政策,并坚决表示我们愿意对日宣战。我们强烈号召全国人民可以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国民党依旧在对我们的苏区进行开火进攻,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提出了国民党停止进攻,并在保证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的条件下,签署停战协议,联合起来一同抗日。

时间来到1934年的7月,那时我们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了先遣队,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开展江浙地区的反日运动,实际上那时尽管我们各方力量都在为抗日努力,但是那时候的中国民族危机依旧严重。

国民党方面对于国共合作并不热衷与乐观,两党的合作似乎遥遥无期。那时候的我们已经无心内战,我们的目标便是团结一切力量抗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革命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那时的我党陷入了极其危急的状态。

在那个时候的我们,虽然主张抗日,但我们忽略了由中日矛盾上升所引起的国内阶级的新变化。我们固执的否认中间势力的抗日要求,甚至排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不抵抗。

左倾的后果我们都明白,那时的我们屡战屡败,甚至在几次反围剿战争中都损失惨重。在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我们的部队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打击。无奈之下,红军战士们只得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那之后,我们面临着两大危机,而这危机直到12月11日才被完美的解决。

在12月11日的那天,我们的党就红军进军方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次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对毛主席主张的赞同,我们的红军决定转兵向西。紧接着在十八日的会议上,我们依照毛主席的指示成功的到达了遵义城,完美的避开了覆灭的危险。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在1935年进行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在这次会议我们才真正解决了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我们彻底结束了左倾的道路,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

长征开始,周恩来病重

1934年年底,我们踏上了轰轰烈烈的长征之旅。在1934~1936两年间,我们的工农红军从长江以南的各个苏区,成功抵达陕甘宁根据地。

时间来到1936年的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成功抵达会宁地区,与当时的红一方面军成功会师。而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合,也标志着我们的长征取得了胜利。

长征的艰难困苦不言而喻,而在长征途中,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也曾经患上重病。那是1935年的8月21日,那时周恩来与时任运输部部长的杨立三的部队同行。

要知道红军两万里的长征,在草地这一阶段是最为艰难的。草地北起西北的松潘草原,面积共有15,000多平方公里,甚至海拔达到了4千米左右,加上河流众多,一路上可谓是惊险万分。

我们都知道草地里有许多沼泽,一旦踏入沼泽,没有及时呼救,便会被沼泽地吞噬。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在草地上走得可谓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恩来总理的身体陷入了极其虚弱的状态。早在10多天前,周恩来总理就已经极其虚弱,甚至经常昏迷。他发着低烧,甚至吃不下任何东西。

病的如此之严重的周恩来,也让杨立三担心极了。在得知消息后,杨立三坐立不安,他心里清楚,周总理,甚至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周恩来的身体状况,让杨立三的心里既憋闷又难受。

杨立三心里清楚周恩来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病倒的每天白天周恩来都要研究敌情,不停的召开会议,甚至为了处理我们的大量电报,他常常彻夜不眠,苦心钻研。

就是铁打的身体也经不起这样的挫磨,那时的彭德怀下令,我们宁可丢掉装备,也要把周总理给抬出草地。接到这个命令的将士们动容极了,这时的杨立三也自告奋勇地请求担任担架队的队长,他想亲自将周副总理送出这片草地。

所有人都不知道,当时的杨立三身体也有极为严重的病症,但是在他的坚决要求下,没有人怀疑他身负重伤。从接下命令的那一刻,他便与单家队的其他战士一同抬着周总理,走上了这段极为艰险的道路。

我们前面说过,在草地中沼泽遍布,所以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杨立三不知道知道下一步是否能踏上坚实的土地,加上他身上背着的是周总理,他的每一步都走的极为小心。

杨立三咬着牙抬着周恩来总理一步步在草地上艰难的前行,那时他的脚早已经被磨破流血,小腿上也布满伤口,而他的小腿以下的部位都浸在泥水里,早已溃烂红肿。

由于长时间的负重不行,他的脖子脊椎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他常常感到麻木,甚至于他的双肩早已经被磨出了血泡,衣服跟伤口粘在一起,血肉模糊,极为恐怖。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忍着疼痛,偷偷穿好衣服继续爬起来,将周总理还在自己的身上一步一步走的十分坚定,哪怕在泥水里前行,他也丝毫不慢,因为他知道他身上背的是我们的希望。

这样的日子一共经过了6天6夜,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对于周总理,杨立三可以说做到了寸步不离。在走出草地后,谁知他们又碰见了一条极宽的大河。

这时的周恩来早已陷入了昏迷状态,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杨立三当即决定将自己与其他战士的身体贴在一起,围在战马周边形成人墙,让马匹驮着周恩来总理渡过湍急的河水。

终于他们平安的度过了湍急的河水,可在那之后满身伤病的杨立三也彻底的撑不住了,他就那样倒在了地上,周围的人见状又派人抬着杨立三将军继续向前行进。

所以说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我们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战士。每一个战士都是我们最亲密的家人与朋友,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前仆后继,用坚定的信念与勇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

我们最终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也找到了新的道路,走上了新的坦途,最终也获得了伟大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在那一年我们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在胜利后的杨立三,也被任命为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部总部长,掌管食品工业与财政经济大权。

那时毛主席甚至打趣杨立三,直言“小米加步枪”便是杨立三的功劳,如果没有杨立三,我们就只有小米没有步枪。主席为什么这样说?杨立三又为祖国的战场,做出了哪些贡献?

杨立三发明新步枪

早在1939年,那时的杨立三还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务部部长,兼任中央军委的后勤部副部长,负责军队与学校的后勤工作。而那时的杨立三却接到了朱德总司令的邀请,前往晋东南革命根据地。

在抵达晋东南革命根据地后,阳历三开始协助当地的八路军处理后勤事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做出了一个个惊为天人的后勤奇迹。接到任务的杨立三认为,如果要做好后勤工作,不妨从武器供给开始。

我们都知道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几大要素,其中后勤方面就占了两个,一个是食物供给,另外一个便是武器,如果一支军队的武装强大,那么他的战斗力将不言而喻。

那时的我们,使用的步枪是极为落后的。甚至许多兵工厂生产的步枪的规格和性能不一样,也正是因为此子弹的供给问题,成为了军中一大难题。

由于生产效率较低,质量参差不齐,于是杨立三便从这点开启了他的后勤事业。那时的他,亲自上前线考察作战环境,从实际作战出发,提高了当时步枪的生产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研究出来了一种新型的步枪,这种步枪是专门针对日军的38式步枪所设计,对日本的武器具有极强的克制作用。当第1把经过严苛标准的步枪生产出来的时候,杨立三带着他来到了彭德怀的面前。

对于这把81式步枪,彭德怀将军惊叹不已,当下命令量产。紧接着在以后的半年里,我们一共生产了3300多支步枪,极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武装力量,可以说杨立三对我国的贡献不容小觑。

1953年10月,杨立三又被任命为军委财务部部长。他斗志昂扬,信心满满的到达自己的岗位,想在这个岗位上也做出自己的事业。谁知天不遂人愿,他时常感到头痛。经过诊断,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脑癌。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党决定派他到苏联去治病,那时的杨立三坚决不同意。他惦记着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态度坚决,无奈之下,杨立三只得动身前往苏联。

大脑是我们身体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杨立三的痛苦,我们不难想象。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忍着病痛的折磨,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不断的给国内的我们写信。他始终放心不下的,还是我们祖国的发展。

1954年的11月28日,这位坚强了一生的战士,与世长辞,享年54岁。12月7日,我们为杨立三将军举办了个人追悼会。在这场追悼会上彭德怀贺龙邓小平都出席了,他们面容严肃,眼含悲伤。

杨立三将军的引棺人是周恩来总理,而在悼念时,一大批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都围在杨立三将军身边。在这场追悼会上,除了我党,我军的高层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坛领袖。可以说在我军的历史上,享有这样待遇的人,杨立三是头一个。

杨立三将军的一生,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惊叹不已,至今我们仍为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也让我们动容。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应该被遗忘!英雄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之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