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教”与“学”的变革!看看这些学校的实践
数字化赋能“教”与“学”的变革!看看这些学校的实践
发展数字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数字化如何赋能“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数字化智能评价如何为学生成长“画像”?数字资源如何赋能农村教师成长?一起来看教育数字化在学校里的实践。
数字化赋能,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近年来,各地学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为支撑,不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在湖南永州市蘋洲小学6年级的一堂英语课上,老师利用智慧软件,将视频动画等元素融入课件,并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设计了一条骑行线路,带领学生和动画中的人物一起游览零陵古城,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加互动和有趣。
如今,这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蘋洲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
在音乐课上,老师将童谣的音符和歌词逐句分解,并通过动画来呈现,让学生们学习更有体验感。
数字技术的应用,融通了线上线下的学习空间,构建起新型学习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精准教学靶向赋能。临近放假,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高二英语教室,孙家芳老师依托人工智能英语听说系统生成的学情分析,正在对期末考试试题中出现的高频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如今,城市乡村学校的学生在云端同上一堂课,教师跨区跨校云端联合教研,课堂教学精准诊断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在越来越多地方已日趋成为常态。
数字化智能评价为学生成长“画像”
在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学校教育“教”与“学”的同时,近年来,各地中小学也在探索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方式、数字教育治理新模式。
这个期末,杭州市春晖小学的每一位学生都收到一份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像这样的评价报告,在如今的杭州市春晖小学,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每个学期末都会收到。这套评价体系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数据系统,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学科成绩、行为表现、习惯养成等,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形成了一套全程、全员、全方位参与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并通过柱状图、折线图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套评价系统还增加了公共服务、团队协作、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考查项目,加强学生日常过程评价记录。
杭州市春晖小学还通过全面采集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数据,及时发现关键点位的问题并进行预警分析。
和杭州市春晖小学一样,这个期末,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也在通过数据分析,让同学们了解这一学期成绩变化等综合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目前,山东济南市数字教研中心已打通学生全学段全链条的数据收集,学情大数据分析平台已覆盖全市63所普通高中、5万余名在校学生。
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赋能农村教师成长
近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龙洲小学音乐教师李朝年,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他在广西“八桂教学通”平台上,找到音乐教材,点开图片,播放了《小红帽》动画歌曲,边弹钢琴边教学生打起了“强弱”拍,还熟练应用平台上的歌词等资源。
李朝年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能够快速熟练掌握上课方法,主要得益于观看学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优秀教师的讲课案例。通过边学习边上课,自己很快上手。“这个平台对我们乡镇老师来说帮助很大,不用出门就能向优秀教师学习。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也方便了备课、授课。”
都安县教育局局长苏宏俊说,教育信息化的配套软硬件已基本满足该县教育教学需求,目前教育部门正着力推进学校教师切实把数字资源用起来,主要采取同步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比赛等方式,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都安县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自治区“八桂教学通”平台,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学校课堂效率,提升师生信息素养。2023年,都安县教育局申报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研究”,获得自治区重点课题立项。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广西通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资源及应用服务项目,搭建了“一系统、一资源、一体系”,以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为抓手,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广西教育厅信息处处长魏莹莹介绍,很多农村地区、边远山区的教师因为外出培训不方便,以前很难找到好用的学习资源。对此,广西努力加强基础性数字资源的供给,同时努力推动教师教学常态化应用数字资源。如今,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广西“八桂教学通”平台,乡镇教师不用出门就能在线上学到全国各地先进的授课经验,并将平台的优质资源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让乡镇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