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生态保护的典范
崇明岛:生态保护的典范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三岛组成,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美誉。作为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崇明岛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创新实践,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崇明岛是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途驿站。经过持续的生态建设,崇明岛已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据统计,崇明本岛的“1%水鸟物种数”已从2011年的7种提升到2020年的11种,总数从25万羽增加到33万羽。其中,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已成为常客。
在崇明东滩保护区实施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项目区域内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例如,选择崇明东滩越冬的小天鹅数量从2016年的60羽增加到现在的超过1000羽,水鸟总数量从2009年的39734只次上升到2021年的183422只次。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
崇明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科技创新实施办法》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科技研发载体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获得市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的企业,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
此外,崇明区还鼓励国内外专家和院士在崇明进行生态技术研究。凡经评审公示通过列为“崇明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企业,可享受不超过20万元的生态科技项目资金资助;凡经评审公示通过列为“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企业,可享受不超过30万元的生态科技项目资金资助。
未来规划蓝图
崇明区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4—2035年)》为未来的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提出,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要求,设置4项重点任务、42项重点工程。
规划目标是将崇明区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国际高地、宜居宜游海上花岛、低碳产业活力城区”,推动绚美城市、和美乡村与美丽海湾交相辉映,绘就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级生态岛新画卷。
崇明岛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崇明岛正在努力实现从“生态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