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缺失:弟弟暴力行为的根源
共情缺失:弟弟暴力行为的根源
2024年3月,湖南吉首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12岁的初一女生王惠在学校厕所被多名同学连续扇耳光、脚踹,甚至被逼下跪。打人者一边拍摄视频,一边威胁王惠不准哭。这一幕被王惠的父亲王磊发现时,已经是事发后的第二天晚上。王惠不仅身体多处受伤,还出现了中度抑郁症状。
这起事件并非个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更令人担忧的是,20.3%的学生要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才会向老师、校领导或家长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儿童青少年暴力行为不仅普遍,而且往往在暗处发酵,给受害者带来深远的身心伤害。
共情缺失:暴力行为的温床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纪林芹指出,共情能力的缺失是儿童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共情能力包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缺乏这两种能力会导致孩子在遇到冲突时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共情能力的缺失为何会引发暴力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共情能力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在冲突中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往往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当遇到冲突时,他们更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即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共情能力培养的关键
家庭教育在共情能力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以王惠为例,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足够的关心和引导。这种情况下,她不仅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也可能在模仿暴力行为中成为施暴者。
此外,家庭环境中的暴力行为也会对孩子的共情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弟弟打姐姐这类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家庭暴力。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很难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反而可能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正常方式。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鼓励情感表达: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当孩子感到高兴或难过时,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教导他们如何回应他人的情感。
教授共情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孩子练习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例如,可以模拟一个朋友丢失了心爱的玩具的场景,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
创建支持性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通过营造鼓励情感表达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对孩子的情感反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以身作则:家长应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共情技巧。通过积极倾听、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为孩子树立榜样,教导他们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共情技巧。
共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每个孩子都能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时,我们才能真正减少暴力行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