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德节水各有高招:智能灌溉vs海绵城市
北京常德节水各有高招:智能灌溉vs海绵城市
北京和常德,一北一南两座城市,虽然面临着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却都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节水答卷。作为我国节水型城市的典范,它们分别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节水之路,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北京:智能灌溉与再生水利用双管齐下
作为严重缺水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在园林绿化节水方面持续发力。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微喷系统,通过高度可调的散射系列喷头,实现了30%至50%的节水效果。同时,智慧控制系统联网气象大数据,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和灌溉的水压、流量,为植被提供精准的水分供给。
再生水利用是北京节水的另一大亮点。目前,全市已建成150处节水集雨型绿地,67家公园配备雨水收集设施,90余家公园使用再生水灌溉。据统计,2023年北京新增30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完成了灌溉再生水管网建设,2024年计划再扩大约200万平方米。
在植物选择上,北京也下足了功夫。温榆河公园大量种植国槐、银杏、山桃等乡土节水植物,林下则采用野花、野草逐步替代传统草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还专门编制了节水耐旱植物名录,涵盖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为城市绿化提供了科学指导。
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湖南常德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在常德市康桥蓝湾小区,一场雨过后,地面上只留下淡淡水痕。这里的地面除了停车位和主干道路,基本都用植草沟和透水砖覆盖。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汇集到小区内的“雨水花园”,经过生态过滤净化后,可以作为景观用水。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区每栋楼后都设有容量约2立方米的雨水过滤收集系统。这些收集箱连接楼栋排水管,需要时可以直接用于绿化带浇灌。据小区物业负责人介绍,15个雨水收集箱基本能满足小区2.1万平方米绿地的灌溉需求。
常德的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限于地面设施,还延伸到了楼顶。在中心城区36.1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涵盖水系治理、防洪排涝、供水、截污治污、海绵院落等148个项目。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常德市基本实现了78%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经验与启示
北京和常德的节水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节水思路。北京模式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和智能管理,通过先进的灌溉系统和再生水利用,实现精准节水;而常德模式则强调自然渗透和生态循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水。
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北京模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紧张、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需要较高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常德模式则更适合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需要提高利用效率的城市,具有成本低、生态效益好的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北京和常德的节水经验,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用水效率,还是借助自然力量实现雨水循环利用,都是值得推广的节水之道。未来,期待更多城市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节水模式,共同推动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