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突破:发现肺癌治疗新靶点,有望克服药物耐药性
上海交大突破:发现肺癌治疗新靶点,有望克服药物耐药性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难度之大,令人生畏。尽管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耐药性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重大突破:发现TBK1抑制剂的新作用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TBK1抑制剂Amlexanox能够通过抑制TBK1激酶活性,阻止AGO2蛋白在S417位点的磷酸化。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AGO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与NSCLC的进展和药物耐药性密切相关。
新诊断指标:pS417-AGO2水平与预后相关
研究发现,pS417-AGO2(即AGO2蛋白在S417位点的磷酸化形式)的水平与NSCLC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换句话说,pS417-AGO2水平越高,患者的预后往往越差。这一发现提示,测量pS417-AGO2水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临床诊断指标,有助于及早识别高危患者,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克服耐药性:联合用药策略显曙光
吉非替尼是临床上常用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但其耐药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医生和患者。研究发现,吉非替尼治疗会诱导pS417-AGO2的产生,从而增加致癌性miRISC的形成和活性,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治疗策略:
- 联合使用针对NSCLC中高表达的多种致癌性miRNA的拮抗剂,同时使用TBK1抑制剂Amlexanox减少致癌性miRISC的形成。
- 将吉非替尼与Amlexanox联合使用,以抑制吉非替尼耐药的NSCLC的进展。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TBK1介导的pS417-AGO2对致癌性miRISC调控的新机制,更为解决吉非替尼耐药性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望未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这一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基础研究如何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完整过程。从发现新的分子机制,到提出潜在的诊断指标,再到设计新的治疗方案,这一研究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提供了范例。
当然,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突破无疑为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学研究者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研究成果能够真正造福患者,为人类战胜癌症这一顽疾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