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两千志愿军对决十万美军,伤亡对比谁才是胜利者?
长津湖战役:两千志愿军对决十万美军,伤亡对比谁才是胜利者?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志愿军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以劣势装备对抗美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展现志愿军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英国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在其著作《清长之战》中,对长津湖之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通过这场胜利,迅速崛起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大国。”
这场“胜利”指的是长津湖之战。
2021年,电影《长津湖》在国内上映,以恢宏壮丽的战斗场景生动再现了这场战役,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这场已过去七十多年的战争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实际上,真实的长津湖之战比影视剧中的演绎更令人震撼,更让人对老一辈充满敬意与钦佩。
在这场战役中,还曾上演过两千名志愿军追击十万美军的壮观场面。
即便如此,美国依旧坚称在朝鲜战场上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事实显而易见。
那么,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敌军压境,志愿军入朝
1950年,二战的硝烟渐渐消散,然而世界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
美苏两大阵营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极力重塑战后的世界格局,导致局部地区战争冲突不断。
当时,美军依仗其先进的装备,在各个战场上无往不胜,对称霸全球充满了雄心和信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使朝鲜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让美国看到了控制亚洲的机会。
因此,美国迅速采取行动,派遣军队干涉朝鲜内战,战火很快蔓延至中朝边界。
美军不仅派遣了16万名士兵,还出动了1100架战斗机和900辆坦克,各类枪炮弹药更是数不胜数。
加上南韩及其他国家的军队,总兵力超过55万,其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在这些部队中,还有令美军尤为自豪的美陆战一师。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这支部队以1.6万人的兵力,歼灭了近4万日军。
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美国在太平洋战役中也占据了显著的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
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战前就放言“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全体中国人民都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美军的挑衅若不予以还击,敌人便会认为新中国软弱可欺,从而使更多国家在今后挑起事端。
经过商议,我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
为将敌人拒于国门之外,毛主席一声令下,15万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主战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之战。
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相比,志愿军显得尤为仓促。
一些年轻战士刚刚回到家乡,就在党中央的召唤下迅速返回部队,除了必要的武器装备之外,其余物资尚未准备就绪。
于是,当他们踏上朝鲜的土地时,许多战士依然没有穿上棉衣。
而此时,朝鲜的最低气温已经降至零下四十度,极其严寒。
美军大快朵颐时,志愿军战士却只能靠土豆果腹,而且每天每人仅能分到两个。
可以说,志愿军战士不仅在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还在忍受严寒、饥饿、物资短缺和装备低劣等多重考验。
尽管如此,他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冰雪长津湖
在志愿军面临重重考验之际,美军不断向北推进,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战果。他们分兵两路,西线沿清川江前进,东线则抵达长津湖,其目的极不单纯。
东线部队不断向北推进,实际上是为了绕到志愿军西线部队的后方,从而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于是,美军第十军与志愿军第九兵团之间的较量正式展开。
东线美军第10军总兵力超过10万人,此外还有大批空军、海军及海军航空兵的支援,并联合其它国家的军队,总兵力远超志愿军。
虽然志愿军在东线名义上拥有超过二十万的部队,但实际上能够参与长津湖战役的只有16万人。此外,他们的军事装备与美军相比也有显著差距。
面对敌军的大规模进攻,在彭德怀总司令的指挥下,志愿军战士各自分散阻击来犯的美军,长津湖战役由此打响。
在战役开始前,毛主席与彭总司令就已制定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东线战场的地理环境将美军各部队孤立开来,虽然志愿军人数较少,但只要奔跑速度足够快,就能实现对美军的突然袭击,犹如神兵天降。
当时,27军在新兴里全歼了美军第7步兵师的31团;
20军翻越险峻山脉,阻挡了美军南逃北援的行动;
以顽强著称的陆战1师也遭遇阻击,最终不得不选择撤退。
美军在东线战场原本信心满满,然而,志愿军的神出鬼没却让他们陷入困境,战局一败涂地,不得不被迫撤退。然而,撤退之路也充满艰难险阻。
随后,由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迅速向前推进,作为长津湖战役的主力部队,他们于1950年11月初抵达了作战区域。
第九兵团抵达战场后并未急于与美军交战,而是潜伏在树林和山谷中,逐步完成对美军的包围,同时密切监视美军的一举一动。一位美军随军记者回国后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尽管战斗尚未打响,但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恐惧。白天总是感觉有人时刻监视着我们,而到了夜晚,大家更加不敢安然入睡,生怕在梦中就被志愿军杀死。
11月27日,志愿军已经完成了对新兴里地区的包围。当晚,近十万名志愿军战士对美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美军在四面八方的攻击下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
经过一夜的激烈混战,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被层层分割。幸存的美军竭尽全力汇集在一起后,仓促地向下碣隅里撤退。
美军的这一行动恰好落入了志愿军的预料之中,因为在这条路线上,我军的士兵也已埋伏待命。
因此,这条路线成了美军的“华容道”。美军仅仅22公里的路程却用了三天才勉强走完,而且抵达后不久就遭到了紧追不舍的志愿军的猛烈进攻。
面对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美军此刻早已失去战斗的意志,活着撤离战场成为他们最大的心愿。
在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的率领下,十余万美军向兴南港撤退,麦克阿瑟的雄心壮志因此彻底破灭。
事实上,当时的志愿军已是“强弩之末”,经过惨烈的战斗后,能够继续参战的士兵已寥寥无几,追击美军的只剩下两千余人。
其余的人去了哪里呢?实际上,大多数战士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已经因为严寒而冻死、冻伤,而美军的先进武器装备也导致志愿军大量减员。
志愿军的壮烈
以阻击陆战1师为例,他们沿着从古土里到真兴里的公路撤退,而志愿军提前占据了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在77个小时内,美军仅仅推进了30多公里。
这一战使志愿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志愿军的军事装备远逊于美军;其次,后勤物资的保障也无法与美军相比,特别是在防寒保暖衣物方面。单单这一场阻击战,志愿军就伤亡了数万人。
开篇提到,志愿军的粮食供应极其稀缺,即便如此也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大雪封山,粮食无法及时送达,加之长津湖地区人烟稀少,筹措粮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志愿军只能依靠人力背送粮食,常常食不果腹,只能以土豆充饥。
有时为了尽快赶往下一个战场,土豆还没来得及吃就必须出发。
为了保持体力,他们不得不将仅有的粮食保留下来,等到下一次进攻时再食用,而这只是艰难的一部分。
要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就必须隐藏自己的行踪。大雪纷飞时,雪花覆盖地面,确实有利于隐藏,但寒冷的天气也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直接冻伤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因战争而减员的人数。
远远望去,仿佛战友还活着。然而,当走近推他时,才发现他早已与枪冻成一体。这样的情景,反复上演。
尽管如此,在大战打响之时,志愿军仍不得不与美军交战。寒冷使得枪栓和手榴弹冻结,他们只能进行肉搏战。
因冻伤、冻死和战斗减员等原因,志愿军中有的营从数百人锐减到最后仅剩几十人,有的连则最终只剩个位数。例如,262团1营入朝时有780人,最终仅存5人。
尽管如此,志愿军仍未放弃。小股部队依然不断在战场上穿插,持续对美军构成威胁。
这些人总共不过两千人,但当时的美军早已变成惊弓之鸟,在志愿军强有力的穿插战和阻击战中饱受打击,根本无暇顾及志愿军的剩余兵力,只顾拼命逃跑。
于是,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幅奇景:两千人追击十万人的壮观场面。
美军抵达兴南港后,丝毫不敢停留,急忙登上军舰,仓皇逃离。
在撤退前,美军倾泻了34000发炮弹和12800枚火箭弹,以迫使志愿军无法靠近。
战斗结束后,美军虽然损失了大量物资,但人员伤亡并不严重,军队的建制基本保持完整。
相比之下,志愿军的损失令人痛心,他们大多并非在战场上牺牲,而是因严寒而失去了生命,有些甚至在路上跑死了......
战后,美军认为自身毫发无损,而志愿军伤亡惨重,因此他们坚信胜利属于自己。
从整体来看,九兵团确保了西线部队的侧翼安全,使得美军精锐部队惨败,达到了预期结果。
总的来说,长津湖之战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的一次辉煌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美军的侵略计划,还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场的战局。
在长津湖战役中遭遇挫折的情况下,美国却认为自己是胜利者,因为其在战场上的伤亡人数远低于志愿军。
2023年,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将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表现称为“奇迹般的成就”。
从任何角度看,长津湖战役的残酷性都是无可争议的。从战争伊始,战场上的双方就注定要承受惨烈的代价。
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更应当珍视这得来不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