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人设:争做卡皮巴拉的年轻人
2024年最新人设:争做卡皮巴拉的年轻人
说话淡淡的,OK这样吗算了吧
爱好淡淡的,行吧无所谓都可以
工作淡淡的,好的没问题对不起
情绪淡淡的,不怎么喜欢也不怎么讨厌
图源:摄图网
淡淡综合征
看着上面的描述,你是否也感觉自己中了一种“淡淡综合征”,在此刻被正式确诊为“淡人”。淡人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情绪极其稳定,很少有情绪的大起大落。他们对一切兴致缺缺,好像没有什么能让他们的内心泛起波澜。他们不像“浓人”对待任何事都有着饱满的情绪以及可以“创死”世界的态度,而是有着被世界“创死”也无所谓的卡皮巴拉式的佛性。
图源:摄图网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要问了,逃避交际、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这不就是i人吗?i人和淡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淡人在社交活动中往往会体现出i人的特征,他们会更加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有限的活动中。但是,i人更多地体现了固有的内向性格倾向,而淡人更多是对环境反应的一种态度,这既和本身的性格有关,也与一路走来的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i人源自于MBTI性格测试,MBTI可以测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参考:16personalitie.zbwlkj.cn
争做卡皮巴拉的年轻人
从躺平风潮到发疯文学,再到如今的淡人聚集,我们似乎总是热衷于给自己贴上新的标签。这些标签不仅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真实精神状态,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人设,帮助有着相同标签的同龄人在群体中获得认同。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在网络的孤岛中找到彼此,共同排解心中的焦虑与烦恼。
不仅如此,争做“淡人”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会期望的反思。这是对过度消费文化和社交压力的一种对抗,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追求的淡化。
图源:摄图网
而在追求成为“淡人”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对真实自我的探索。这种探索超越了外在的认可与追求,是一种“去伪存真”的实践。如同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曾指出的那样,当个体感到外部压力与内在价值观不符时,他们会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认同[1]。
淡淡综合征的心理配方
在讲到淡淡综合征的心理配方之前,我们可能需要先将淡人分成两类:
第一种是心如死水的淡。这种淡可能是内心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如压抑(Repression)或隔离(Isolation),以避免感受到痛苦或冲突。例如,一些人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无意识地选择不去思考或感受与该事件相关的情绪,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2]。而淡人的心理防御就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冲突的一种淡漠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抑制,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脱敏,这与长期的心理适应机制有关。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这种淡漠态度,作为一种减轻心理负担的方式。这种态度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
图源:摄图网
这些淡人可能还表现出一种回避型依恋风格,这种风格通常与曾经的不安全依恋经历有关,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情感上的忽视或拒绝,这导致他们在后来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3]。这种依恋风格的形成,也可以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通过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和情感投入,来避免潜在的失望或伤害。
总的来说,心如死水的淡反映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防御机制,旨在保护个体免受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的影响。然而,这种淡不代表内心真的是风平浪静,而是可能正处于台风的风眼,研究表明,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导致情绪调节困难,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交功能和心理健康[4]。那些习惯于压抑情绪的人,在社交场合中相对更容易感到不安和孤独,因为他们较少表达真实的自我和情感,这限制了他们与他人建立深入联系的能力。
图源:摄图网
另一种是心如止水的淡。这种淡是一种由于精神内核强大表现出的松弛感。这一类的淡人,可能天生地具有“淡”的性格特质,根据大五人格特质,淡人可能在神经质(Neuroticism)维度上得分较低,表现出较少的情绪波动;在开放性(Openness)维度上得分较高,可能更倾向于探索内在世界而非外在刺激[5]。
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5个类型,每个人格由这五个大类的不同维度得分组合而成(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图源:小红书 卷毛Aoko
这些淡人可能还是场独立型人格,这意味着他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较少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影响[6]。具有场独立型人格的个体通常在思考问题时更加自主和内向,他们倾向于依赖内部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外界的意见和期望。这种人格特质使得淡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复杂情境时,能够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和独立性,他们行为和选择更多地基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压力,也较少进行社会比较,更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图源:摄图网
除了天生的性格倾向以外,心如止水的淡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这是由他们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的经验带来的,一种相信一切难题都可以被克服的心理力量,它可以帮助淡人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内在的力量和自信是他们松弛感的真正源头。
找到自己的“浓淡”舒适区
尽管淡人那种与世无争的佛系态度非常吸引人,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追求这种极端的淡定。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盲目追求某种理想化的状态,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实际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浓度,探索并确定自己的“浓淡”舒适区,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来说可能更为关键。然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情感浓度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1.自我反思与情感日记📝
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并记录情感日记,记录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反应,特别是自己在解决困难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这不仅有助于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也可以帮助你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韧性。
2.利用心理测评工具♥️
利用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如大五人格),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这些测试可以帮助你识别自己在多种心理维度上的得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倾向。
3.练习情绪管理🎭
练习一些基本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和情绪释放练习,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
4.与理解和支持你的人建立联系👭
可以选择家人、朋友或同事。在他们的支持下,你可以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从他们的反馈和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这些,相信你一定能逐渐找到自己的“浓淡”舒适区。无论你是选择做精神内核强大的淡人,还是做能量饱满的浓人,调配浓度的大师始终是你自己,你可以两者都是,也可以两者皆非。这个探索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希望你在这个旅程中,不仅找到自己,还能享受到每一步带来的独特体验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S. H. Schwartz,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5, M. P. Zanna, Ed., Academic Press, 1992, pp. 1–65. doi: 10.1016/S0065-2601(08)60281-6.
[2] B. Bowins,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A New Perspective,” Am J Psychoanal, vol. 64, no. 1, pp. 1–26, Mar. 2004, doi: 10.1023/B:TAJP.0000017989.72521.26.
[3] W. S. Rholes, J. A. Simpson, and M. Friedman,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Pers Soc Psychol Bull, vol. 32, no. 3, pp. 275–285, Mar. 2006, doi: 10.1177/0146167205280910.
[4] 朱熊兆李玲艳, “抑制与压抑——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vol. 20, no. 05. pp. 723–726, 2012.
[5] 姚树桥王孟成,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vol. 19, no. 04. pp. 454–457, 2011.
[6] H. A. Witkin, C. A. Moore, D. Goodenough, and P. W. Cox, “Field-Depen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7, no. 1, pp. 1–64, Mar. 1977, doi: 10.3102/00346543047001001.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