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篇经典散文中的亲情:离别、追忆与眷恋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33: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篇经典散文中的亲情:离别、追忆与眷恋

亲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龙应台的《目送》、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和琦君的《红纱灯》,这三篇经典散文,虽然角度不同,但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亲情的温暖与复杂。

01

《目送》:离别与成长的双重奏

龙应台的《目送》以"目送"为线索,串联起多个离别场景。从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到他出国留学,再到父亲的老去与离世,每一次目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文章开头,作者描写送儿子上小学的场景:"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这幅画面,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母子关系的隐喻。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的"枝丫"逐渐下垂,但同时也勾住了行人的头发,暗示着母爱的延续与传递。

十六岁时,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机场告别的一幕令人动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这种目送,不仅是对儿子的不舍,更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二十一岁时,儿子上了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这种疏离感,展现了亲子关系的复杂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追求独立,父母则要学会放手。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句话,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也揭示了亲情的真谛。

02

《写给母亲》:质朴文字中的深情追忆

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是一篇深情的回忆录。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动人。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文章开篇,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母亲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都深深印刻在作者的记忆中。"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悸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我妈走了,她不在了,我真的不知道我妈在哪里。" 这种简单而真挚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哀伤与思念。

03

《红纱灯》:红纱灯下的温情记忆

琦君的《红纱灯》以红纱灯为象征,寄托了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深深眷恋。"那盏外公亲手糊制的红纱灯,不仅是新年灯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作者心中永不磨灭的乡愁符号。"

文章通过对红纱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在琦君的笔下,红纱灯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过往云烟的怀念与追忆。" 红纱灯下的故事,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深情致敬。

《髻》这篇散文,通过发髻样式的对比与变化,展现了家族成员的情感转折。"从母亲年轻时的高雅发髻,到姨娘晚年的朴素发式,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反映了她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变化。" 通过对发髻的描写,琦君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04

三篇作品的异同

这三篇散文虽然都以亲情为主题,但各有特色:

  • 《目送》:以"目送"为线索,展现了离别与成长的主题
  • 《写给母亲》:通过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 《红纱灯》:以红纱灯为象征,寄托了对童年和家乡的眷恋

在情感表达上,三篇作品都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复杂。但龙应台的作品更注重离别与成长的矛盾,贾平凹的作品则侧重于对母亲的深情追忆,琦君的作品则通过具体物件寄托情感,展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05

给当代读者的启示

这三篇经典散文,让我们明白:亲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情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目送,还是子女对父母的思念,亦或是对家乡亲人的眷恋,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亲情的重要性。这些作品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学会理解和包容,让亲情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力量。

正如龙应台所说:"不必追",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的方式。贾平凹告诉我们:母爱是永恒的,即使母亲不在了,她的爱依然在我们心中。琦君则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家乡和亲人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