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里·努赛贝眼中的巴以冲突
萨里·努赛贝眼中的巴以冲突
萨里·努赛贝,一位来自耶路撒冷显赫家族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的个人史与巴以冲突的历史紧密相连。从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至今,努赛贝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阿拉法特、沙龙、贝京等关键人物均有接触。在他的著作《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中,努赛贝详述了自己对巴以冲突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内部视角。
显赫家族的见证者
努赛贝出生于一个阿拉伯政治世家,世世代代都是耶路撒冷的高官。他的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一批部落领袖之一,后来定居耶路撒冷,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他们家族世代掌管着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钥匙,象征着不同宗教间的和谐共处。
努赛贝在耶路撒冷度过了童年,亲身体验了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和谐氛围。然而,随着巴以冲突的加剧,这种和谐被打破。他在书中回忆道:“我记得小时候,穆斯林庆典上也能看到犹太教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和谐被打破了。”
亲述巴以冲突
努赛贝的一生见证了巴以冲突的多个重要历史时刻。他是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重要参与者,帮助逃亡者募款,为被捕者寻找律师辩护。他还曾担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高级顾问,在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书中,努赛贝详细描述了巴以冲突的历史和现状,让我们看到了双方在冲突中所遭受的苦难。他提到了犹太人在欧洲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统治下所面临的困境。他还提到了代尔亚辛村大屠杀等事件,这些事件震动了当时的阿拉伯世界,也加剧了巴以之间的仇恨。
和平的不懈追求者
努赛贝一直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而且是绝对的温和派,他之前一直在寻求“两国方案”,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够和平共处。在书里面会看到和平的曙光,比如说奥斯陆和平进程,很多时候大家都签订好协议了,结果又有人横插一脚,然后暴力又开始了。有一些派系的人就是不允许和平成为一个选项,所以这本书其实我在翻译的时候也一直很难过,好像和平的那一方永远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努赛贝认为,双方缺乏对彼此的理解和好奇心是导致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如何学习希伯来文,试图理解犹太人的想法。他发现,犹太人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理念似乎并不包括阿拉伯人。同样,阿拉伯人也没有把犹太人当人看待。这种相互的误解和仇恨使得冲突难以解决。
努赛贝还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和平的可能性。他引用了伊斯兰神学家加扎利的观点,认为奇迹是有可能发生的。他认为,人类的事情就像一滴水一样,看似有着固定的本质,但实际上可以通过重新组合元素来产生新的变化。也许有一天,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能够融合共有的元素,减少冲突的元素,实现和平共处。
反思与启示
努赛贝的这本回忆录不仅是一本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见证巴以冲突历史的珍贵文献。通过他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巴以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和平解决这一冲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努赛贝认为,巴以冲突不仅仅是政治和领土的冲突,还涉及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他指出,犹太人和穆斯林在文化和宗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神话和传统。然而,这些相似之处并没有促进双方的和平相处,反而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冲突的加剧。
努赛贝强调,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能丧失对人性的尊重和追求正义的信念。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呼吁人们在面对冲突时,要保持善良、宽容和理性,避免被仇恨和暴力所吞噬。
努赛贝的和平主张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基于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他看到了巴以冲突给双方带来的痛苦,也看到了和平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和平,双方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努赛贝的这本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内部核心人物的视角。他家族的地位是很高的。阿拉法特崛起的时候,作者的爸爸对阿拉法特这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他觉得他就是一个年轻无知的革命者。几乎所有巴勒斯坦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人物,都和他们(努赛贝)家有过交往,从这样的角度看就更悲哀了,就像我们看《红楼梦》一样,这么大一个家族,但是你又改变不了什么,那么杰出的人物改变不了局势,而是像刚才说的,哈马斯成为主流。
哈马斯在这本书里面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叫寂静主义者,其实他们是最热爱和平的,追求极端的自我反省,自己追求绝对透明、绝对的信仰、绝对的和平,但是这样的人最后走向了绝对的暴力。看这本书你会感觉到无可奈何。虽然我们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关于巴勒斯坦的非常一手又权威的解读,但是看了之后更加没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