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下野后东北军战斗序列及其主要指挥官一览(1933年3月)
张学良下野后东北军战斗序列及其主要指挥官一览(1933年3月)
1933年,东北军在张学良下野后进行了大规模改编。这支曾被誉为“东北虎”的军队,其内部组成、将领背景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命运,远非“铁板一块”那么简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支军队的战斗序列及其主要指挥官。
1933年,华北大地风雨飘摇,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古老的土地,而国民政府却忙于内战,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一支来自白山黑水间的部队,带着国仇家恨,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日战场,这支部队,就是曾被誉为“东北虎”的东北军。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北军是一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部队。他们在“九一八”事变后,被迫离开家乡,流亡关内,心中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时刻准备着“打回老家去”。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1933年,东北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编,这支部队的内部组成、将领背景,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命运,远非“铁板一块”那么简单。
军阀烙印:东北军内部的派系与矛盾
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张作霖出身绿林,通过各种手段,逐渐统一了东北,成为一方霸主。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东北军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兵力、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军阀出身的烙印,也深深地印刻在了这支部队的骨子里。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司令。年轻的张学良雄心勃勃,他积极推进东北的现代化建设,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但东北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并没有因此消失。
在东北军内部,以张学良为首的少壮派,主张拥护国民积极抗日;而以部分老派将领为代表,则主张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这种矛盾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加激化。面对日军的侵略,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政策”,将东三省拱手相让,这引起了东北军内部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将星璀璨:那些年,东北军走出的抗日名将
尽管东北军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和矛盾,但这支部队中,依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将领。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之歌。
- 黄显声:这位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抗日。他以全省警察队伍为骨干,组织义勇军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冯占海:这位被誉为“吉林抗日第一人”的东北汉子,在“九一八”事变后,不顾个人安危,举兵讨逆,收编绿林及民众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的一面旗帜。
王以哲:这位张学良的亲信爱将,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率领部队奋勇杀敌,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重大战役,为保卫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多荃:这位毕业于保定军校的东北军将领,在抗战期间,率领部队参加了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命运抉择: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
1933年,东北军完成改编后,被调往华北地区,驻守热河、察哈尔等地。这支部队虽然失去了家乡,但他们依然是抗击日寇侵略的重要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东北军内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部分将领主张积极抗日,他们认为,只有将日寇赶出中国,才能洗雪“九一八”事变的耻辱,才能告慰死难同胞的在天之灵。而另一部分将领则主张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他们认为,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盲目抗日只会导致更大的牺牲。
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东北军的将领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有些将领选择了坚守民族大义,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而有些将领则在复杂的形势下,做出了妥协退让的选择,甚至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历史评价: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东北军,这支曾经雄踞关外的雄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经历了辉煌与屈辱,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他们也曾是迷茫彷徨的失意军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对于东北军,历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东北军是抗日战争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有人认为,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行为,是导致东北沦陷的重要原因,是不可饶恕的历史错误。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东北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功过是非可以概括。他们的命运,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无奈与悲壮,也展现了中国军人面对侵略时的复杂心理和艰难抉择。
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重温东北军的故事,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将士,也要反思历史的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