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这些“雷区”不要踩
脑卒中,这些“雷区”不要踩
脑卒中是成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给病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但你知道吗?90%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远离脑卒中的“雷区”。
本期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副主任医师 孙亚蒙
脑卒中及危害性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占卒中的80%。脑部有许多动脉血管供应氧气与养分给各区域脑组织,如果发生血栓阻塞动脉就会形成缺血性脑卒中,若缺血时间过久,会造成脑组织伤害。出血性卒中是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的伤害,占卒中的20%。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而且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致死率高。
脑卒中能预防吗
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大多是不良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健康饮食、运动过少、吸烟、嗜酒、超重、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还有与不良生活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卒中90%是由上述危险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要预防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做到远离卒中。
一旦发生了脑卒中怎么办
1.识别有没有发生脑卒中
2.发生了脑卒中怎么办
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具备脑卒中绿色通道和具备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通过专业的检查评估明确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3.脑梗死的治疗:要争分夺秒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最佳时机内进行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取栓治疗。
溶栓治疗:通过溶栓药物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
取栓治疗:采用精密的器械性抽吸导管或取栓支架,将血栓从阻塞的血管内移除,挽救缺血脑组织,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以内),适合溶栓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4.脑出血的治疗
急性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积极寻找并尽可能消除病因,同时进行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急诊手术,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急诊行动脉瘤栓塞治疗。
脑卒中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太急,没有预兆
如果及时发现脑卒中征兆,抓紧抢救,75%的脑卒中可以被控制。约50%的脑梗病人发病一开始症状轻,这种情况又叫小中风,一部分病人症状会随着时间加重,所以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误区二: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卒中
据临床资料,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年轻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使脑卒中在年轻人中高发。
误区三:定期输液能预防脑卒中
“输液通血管治疗”主要针对有些急性脑卒中或心梗的患者,将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但治疗的药物只会给符合条件的患者使用。真正能够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是控制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规律口服二级预防药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四:降压药头晕、头痛才吃,平时不用吃
间断和无规律地服用降压药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并损伤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给血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更容易诱发脑卒中。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律服药,并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减少血压大幅度波动。
误区五: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再次引发脑卒中。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证,一般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误区六:脑卒中康复要靠“养”
不少人认为,发生了脑卒中,应当让患者在床上完全静养。然而,这会严重影响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甚至出现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一般应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开始,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对3个月以上再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期)也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正确。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