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吉水县“稻虾共作”模式:守护赣江生态的绿色实践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38: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吉水县“稻虾共作”模式:守护赣江生态的绿色实践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一种创新的“稻虾共作”模式正在赣江边悄然兴起。这种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赣江的生态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

01

“稻虾共作”: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模式

走进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齐的稻田,田间U型沟里不时有小龙虾探出头来。这种“稻虾共作”模式,正是吉水县近年来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小龙虾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而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小杂鱼等则成为小龙虾的食物。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农户们不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小龙虾对水质特别敏感,用了化肥农药,它们可就遭殃了。”养殖户刘勇笑着说,“所以我们得好好保护这片水域。”

02

生态效益:守护一江清水

“稻虾共作”模式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由于小龙虾对水质要求极高,农户们不得不更加注重稻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还促进了赣江水环境的保护。

吉水县农业农村局姚联斌表示:“和单纯的水面小龙虾养殖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水稻的收益,符合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政策。我们现在还在大力推广‘一虾两稻’模式,经济效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03

经济效益: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稻虾共作”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吉水县目前发展稻虾共作面积4.8万亩,有13个千亩以上基地,综合产值达6亿元。

“我们每天的销量大约在1.2万斤,相比去年增长了20%。”小龙虾批发商陈彭程分享道,“吉水的青壳白底小龙虾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我们主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

这种模式还带动了当地就业。目前,吉水县清水龙虾行业全产业链从业人员已超过3000人。在产业园内,即使是虾田的雇工,一天也能得到120元的报酬。据统计,每年可增加就业收入1000余万元,增加田租收入1200万元。

04

政策支持: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吉水县“稻虾共作”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不仅引进了龙头企业,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

近年来,吉水县充分利用江西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通过引进良种、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建设小龙虾交易市场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现在整个稻虾共作基地有4.8万亩,全县千亩以上的基地13个,综合产值达6亿元。”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卓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利用‘中国清水龙虾之乡’和‘吉水清水龙虾’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这两张名片,积极融入‘井冈山’品牌建设,让吉水清水龙虾真正打响品牌、赢得口碑。”

05

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吉水县的“稻虾共作”模式,为赣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稻虾共作的好处可不止这些。”吉水县农业农村局张俊补充道,“和单纯的水面小龙虾养殖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水稻的收益,符合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政策。我们现在还在大力推广‘一虾两稻’模式,经济效益有望逐步提升。”

在吉水县,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正在不断壮大。从最初小打小闹的散户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吉水县的清水龙虾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这种模式不仅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也成为了赣江生态保护的成功典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