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回应集采药质量疑虑:将赴上海调查核实
国家医保局回应集采药质量疑虑:将赴上海调查核实
近日,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集采药在低价情况下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将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承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保障集采药的品质和疗效,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医保局回应:高度重视,将赴上海调查
针对郑民华委员反映的情况,国家医保局迅速做出回应。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函指出,将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国家医保局表示,将对反映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品种、中选企业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将及时解除采购协议,变更供货企业。同时,医保局还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及时反映临床使用中的问题。
专家观点:质量争议背后的原因
集采药质量争议并非首次出现。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在今年提交的关于优化药品集采的提案中指出,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
专家分析,集采药质量争议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价格与质量的平衡:集采药大幅降价后,公众担忧价格过低可能影响药品质量。
仿制药替代原研药:仿制药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与原研药存在差异,部分医生和患者对其疗效持保留态度。
用药选择权:在集采政策下,医院用药选择范围受限,患者难以自主选择原研药或更信赖的品牌。
未来展望:如何平衡降价与质量
面对集采药质量争议,专家建议:
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集采药品的抽检频率和批次,建立企业质量黑白名单制度。
完善一致性评价:防止一致性评价演变为“一次性评价”,持续跟踪药品临床效果。
保障用药选择权: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放开原研药与非原研药比例,把选择权交给医生和患者。
信息公开透明: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等科学方法,公开药品临床使用数据,弥合各方认知差异。
集采药政策的初衷是降低患者用药负担,提高药品可及性。但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药品降价与质量保障,如何兼顾患者用药选择权,仍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此次主动回应并展开调查,体现了对集采药质量监管的重视,也为未来政策优化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