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布洛赫:从数学家到文学家的双重人生
赫尔曼·布洛赫:从数学家到文学家的双重人生
赫尔曼·布洛赫是20世纪初维也纳文化圈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危机和价值崩溃。本文将带你走进布洛赫的生平,了解这位"误入文学歧途的哲学家"如何在数学、哲学与文学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认识"与"伦理"的追求。
早年生活与思想形成
赫尔曼·布洛赫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约瑟夫·布洛赫从摩拉维亚来到维也纳,通过纺织品贸易积累了财富。布洛赫的早年教育和职业选择都受到父亲的影响,他被迫放弃了对文理中学的向往,转而进入实科中学学习纺织技术。尽管如此,他对数学和哲学的兴趣始终没有消退。
赫尔曼·布洛赫
布洛赫的早年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897年到1927年是他的"彷徨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在父亲的工厂工作,另一方面继续从事数学与哲学研究。1925年,面对经济萧条,布洛赫终于说服家人同意他放弃商业,转而专注于学术研究。1927年,他卖掉了工厂,正式成为维也纳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主修数学和哲学。
文学转向与创作之路
1928年,布洛赫完成了从哲学和数学向文学的转向。他开始尝试长篇小说创作,并于1931年完成了成名作《梦游人》三部曲。这部作品以德国历史为背景,通过三个主人公的故事展现了浪漫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务实主义的演变,反映了欧洲在世纪交替时期的危机。
随后,布洛赫又创作了《未知量》(1933年)和《着魔》(1935年)等作品。其中,《着魔》以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村庄为背景,通过马里乌斯·拉提和吉松妈妈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政治与文化的危机。布洛赫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对"唤醒与救赎的渴望"以及对"一种新伦理"的憧憬。
流亡生涯与晚期思想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布洛赫深刻感受到了法西斯主义的威胁。1937年,他创作了《维吉尔归乡》,这部作品后来发展成为他的代表作《维吉尔之死》。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后,布洛赫因订阅苏联杂志被指控为"共产主义分子"而入狱。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获得英国签证,开始了流亡生涯。1938年10月,他抵达美国,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在美国期间,布洛赫完成了《维吉尔之死》的最终稿,并创作了《无罪的人们》(1949年)。这部作品通过描述20世纪20到30年代德国社会中各种"无罪的人们",揭示了法西斯主义滋生的社会土壤。布洛赫还开始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写出了《群众性癫狂研究》和《霍夫曼斯塔尔与他的时代》等重要著作。
晚年与逝世
流亡期间,布洛赫的生活十分拮据,他不得不依靠写作换取微薄的稿费。1949年,他被耶鲁大学德语系吸纳为名誉讲师,但这只是有名无实的教席。1951年5月30日,布洛赫因心力衰竭在寓所中去世,享年64岁。
布洛赫的一生是20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从一个被迫从事商业的犹太青年,成长为一位在数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通才。他的作品和思想,尤其是他对文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文化危机的批判,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