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偷窃癖背后的心理秘密: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0: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偷窃癖背后的心理秘密: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

“为了松口气,她在商场偷了26件衣服。”这则新闻曾引发热议:一位在上海某公司任职高管的女性,因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在商场中偷窃了26件衣服。当时,令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女性完全有能力购买这些衣服,为什么还要选择“偷”的方式呢?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被称之为“偷窃癖(Kleptomania,KM)”的病症。

偷窃癖是一种持续且不可抗拒的偷窃冲动,患者会反复出现无法抵抗的偷窃冲动,偷窃物品往往不具有金钱价值或个人并不需要。在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偷窃癖被归在“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ICDs)”的分类中。偷窃前紧张感会迅速增加,偷窃时感到愉悦、满足或解脱。偷窃不是为了表达愤怒或报复,也不是因为产生了妄想或幻觉。

研究表明,偷窃癖的形成决不是某个单独的事件或因素的影响,而是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偷窃可能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偷窃行为往往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行为可以使偷窃癖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并产生快感。很多进食障碍患者会选择偷窃那些“不允许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比如一整块巧克力,一包高热量的饼干。

偷窃,也可能是对童年创伤的一种补偿。心理学家 Farid Ramzi Talih 认为,人们被迫去偷窃,可能是为了象征性地补偿童年时期遭受的损失或忽视。《一无所有:入店行窃成瘾与康复》一书的作者泰伦斯·舒尔曼(Terrence Shulman),通过与近 3000 名偷窃癖患者的交流发现,偷窃的人会有这种感觉:“我像是有东西被夺走了。我怎样才能弥补感觉被夺走的东西?偷窃会带来——至少是暂时的——解脱、和平和完成。”在偷窃的那几分钟后,他们觉得生活又变得公平了。

此外,研究还发现偷窃癖也可能与遗传或家族史有关。一项针对 20 名偷窃癖患者的家族史数据研究发现,35% 的一级亲属患有情绪障碍,25% 患有强迫症,15% 患有物质使用障碍。

那么,偷窃癖是否可以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治疗“偷窃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催眠和行为疗法戒除偷窃行为;二是通过训练生活技能技巧来戒除偷窃行为;三是通过厌恶疗法来达到抑制偷窃冲动的目的。临床结果表示,相比较之下,厌恶疗法是治疗偷窃癖比较有效的方法。

然而,偷窃癖的治疗需要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偷窃癖患者需要被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他们往往伴随着深深的内疚和自责,需要专业的评估和治疗来帮助他们康复。同时,社会也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包容的环境,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偷窃癖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用科学和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对待。通过理解偷窃癖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那些深受其困扰的人,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