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图解全攻略:华佗创编的养生保健功法
五禽戏图解全攻略:华佗创编的养生保健功法
五禽戏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创编的一套养生保健功法,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这套功法不仅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练习,而且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效果。
五禽戏是一套动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将五禽戏整理总结成一种疗法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华佗。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禽为鸟兽之总称”由此得名的“五禽戏”。
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防治,而且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虎戏
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各3次,接着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然后面部仰天,恢复起始动作,再如虎行般前进后退各7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虎戏时,手脚均着地,模仿老虎的形象(图W-1)身体前后振荡,向前3次,向后3次,即前后、前后、前后(图W-2)做毕,两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时抬头仰脸(图W-3)面部仰天后,立即缩回,还原(图W-4)。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做7遍。
鹿戏
手足着地,头向两侧后视,左三右二。然后伸左脚3次,伸右脚2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鹿戏时,手脚仍着地,伸着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3次,向右后方看2次,即左后右后、左后右后、左后(图W-5);继而脚左右交替伸缩,也是左3次,右2次(图W-6)。
熊戏
仰卧,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右侧分别着地各7次。然后蹲地,双手交替按地。
锻炼法如图示:做熊戏时,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图W-7)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次(图W-8)。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次(图W-9)。
猿戏
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次,接着以双脚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各7次。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各7次。
五禽戏的历史渊源
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膇”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类似记载。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其依据。《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其中,“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的生动而形象的描绘。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导引图》中也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鹞背”“熊经”,有的图虽然注文残缺,但仍可看出模仿猴、猫、犬、鹤、燕以及虎豹扑食等形状。
对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曰猨(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蹏(蹄)足,以当导引。”南北朝时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对个别文字略作修饰,全段并没有太大出入。这些史书证明了华佗编创五禽戏确有其事,遗憾的是仅有以上文字,未及其他,动作更无从引证。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因此,可以认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但是习练起来动作难度较大。此后,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禽戏的功法特点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导引术。五禽戏寓医理与动作之中,寓保健康复效益与生动形象的“戏”中,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导引术的显著特征。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能舒肝理气,舒筋活络;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胃;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鸟戏主肺,能部肺开胸,调畅气机。
- 功法特点
(1)安全易学,左右对称
本功法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为了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2)引伸肢体,动诸关节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其外还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3)外导内引,形松意充
古人将“导引”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虽然“形”显示于外,但为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习练过程在保持功法要求的正确姿势前提下,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不僵硬,不拿劲,不软塌。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