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揭示:服用缬沙坦的高血压患者需警惕低钠盐风险
北大研究揭示:服用缬沙坦的高血压患者需警惕低钠盐风险
高血压患者张阿姨一直坚持服药,血压控制得还算稳定。然而,她最近却因心力衰竭住院了。医生询问她的饮食习惯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罪魁祸首”——她几乎每餐都食用的咸菜。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管理至关重要,即使是看似健康的低钠盐,也可能暗藏风险。
低钠盐:心血管健康的“守护者”?
低钠盐因其对心血管健康的显著益处,在市场上日益受到青睐。其独特之处,在于能有效维护心血管系统的良好状态。
传统食盐主要由氯化钠构成,其中钠的含量极高,占比可达99%。然而,过量摄入钠会增加血管压力,进而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健康问题。相比之下,低钠盐通过降低钠含量,并以氯化钾作为替代,实现了“减盐以促进健康”的目标。其富含的钾元素不仅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还降低了血管钙化的风险,从而有效遏制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
北京大学曾进行的一项研究有力证明了低钠盐的益处。在该研究中,有脑卒中病史或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被分为两组:一组继续食用普通盐,另一组则改用低钠盐。结果显示,低钠盐组在致死性脑卒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方面,分别降低了14%、13%和12%。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全面推广低钠盐的使用,每年有望在中国范围内降低约10%的死亡率,这相当于挽救了约100万人的生命。
缬沙坦:高血压治疗的“明星药物”
缬沙坦是一种常用的降压药,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收缩血管效应来降低血压。与其他降压药相比,缬沙坦有以下优势:
独特的作用机制:缬沙坦靶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血管紧张素II受体,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容量,达到平稳降压的效果。
稳定的降压效果:它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减少低血压或反跳性高血压的风险,适合长期使用。
良好的耐受性:与ACEI类药物相比,缬沙坦副作用较少,患者更易耐受。
多重保护作用:除了降压,缬沙坦还对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医保优势:在同类药物中,缬沙坦是唯一被列为医保“甲类药品”的,经济性更优。
此外,与地平类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相比,虽然两者都能有效降压,但缬沙坦因具有肾脏和心脏保护作用,在特定合并症(如心衰、冠心病、蛋白尿等)患者中更为适用。
当低钠盐遇上缬沙坦:危险的组合
然而,最近北京大学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于服用缬沙坦等沙坦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低钠盐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健康威胁。
沙坦类药物通过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从而阻断其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与重构作用,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这类药物不仅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且通常耐受性良好,可以长期使用。它们特别适合那些不能耐受ACE抑制剂的患者,因为沙坦类药物不会引起ACE抑制剂常见的咳嗽这一副作用。此外,沙坦类药物还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从而进一步保护患者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低钠食品时,服用沙坦普利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格外小心。倒不是说低钠会影响到血压,实则是因为低钠盐通常含用钾盐来替代部分钠盐,钾含量对于服用沙坦普利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太高了,很容易引起严重的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以抑制心肌的电传导,严重时候可能会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原因在于,沙坦普利类药物(缬沙坦、氯沙坦、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是通过抑制体内一种叫血管紧张素的激素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另一种激素——醛固酮。醛固酮高低直接影响着血中钠、钾的水平。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专家建议:这些人群需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临床医生给出以下建议:
正在服用沙坦类药物(如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酯、奥美沙坦酯)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低钠盐。可以选择普通食盐,但需严格控制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
肾功能衰竭患者、服用螺内酯等保钾利尿剂的患者也需谨慎使用低钠盐,因为这些人群本身就有高钾血症的风险。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低钠盐仍是一种健康的选择,但同样需要注意总量控制。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
在调整饮食或用药方案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
低钠盐虽好,但并不是说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同样也是要控制每日的摄入量。此外,肾功能衰竭的人群、服用螺内酯保钾利尿剂患者,食用低钠盐也会增加高血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