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国联军侵华:查飞少将的军事报告
揭秘八国联军侵华:查飞少将的军事报告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通过美国远征军司令查飞少将的军事报告,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当时八国联军的军事战略和行动细节。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各国军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展示了他们在攻占北京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查飞少将与《美国陆军部长1900年度报告》
查飞(Adna R. Chaffee)少将是八国联军中美国远征军的司令。在他的军事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过程。这份报告是《美国陆军部长1900年度报告》的一部分,包含了各级指挥官的战后总结、伤亡名单以及作战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行动轨迹
根据查飞的报告,八国联军先是在天津集结,然后向北京进发。出发前,他们首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定进发的第一步应该以杨村(在今天津市武清区境内)为终点;在攻占杨村后再决定下一步应该怎样行动。8月7日那天,联军的队伍一直在杨村休整。阵亡者被就地掩埋,伤兵则从水路被送回了天津。
7日晌午,在俄军司令部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于第二天继续行动,向通州进发。占领通州后,再制定进攻北京的详细计划。
次日凌晨4点,日军打头阵,随后是俄军,再后面依次是美军和英军等。当天,行军速度缓慢,天气酷热难忍。队伍中有很多人都中暑倒地,躺在路旁。
张家湾(今北京市通州区境内)是个有着城墙包围的市镇,清军在这里进行了一些抵抗。但日军很快就将他们击败。8月12日凌晨3点,通州城的南城门被日军用炸药炸开,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被清军放弃了。
所有的联军部队都在12号中午前到达了通州。那天天气阴,比较凉爽,军队在晌午行军时也并不觉得有多么难受。
俄军司令下午发来消息,他认为联军最好能在通州休整一天。但在场的其他各国将领并不赞同,意见无法统一。下午6点,在俄军司令部召开会议。俄军司令说,第二天他不能参加行动,因为必须要让他的官兵们休整一天。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是:13日用于侦察,14日晚上再开会讨论,届时将决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攻打北京城。
俄军擅自行动与八国联军的混乱
但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俄军司令这是在使用障眼法,他安抚住了联军的其他成员,而自己却下令俄军抢先进攻北京,目的当然是为了抢功。
13日,查飞在率领美军侦察的时候,一切平静,没有发现敌情,但是大约到了晚上9点,北京城附近爆发出了密集的枪声。第二天,大家才得知,俄军已经在前一天晚上出发了,袭击了北京的东便门,即该城外城和内城城墙相连接处的一个东门。那天,激烈的炮声和轻武器的开火声,一直持续了整个夜晚。
俄军的擅自行动,打乱了之前的部署。八国联军的进攻,一度处于混乱之中。
14日那天,按计划,联军要在距离通州7英里的前线集中。查飞并没有要为执行任何军事行动而做专门准备,只是派出了骑兵连前去侦察。他把这个任务分派给了卡贝尔上尉。
卡贝尔在凌晨5点就出发了,将其装备留在了营地。但不久即被清军骑兵包围。查飞立刻率领第十四步兵团的一个营前去增援。他们走了大约1.5英里,就发现了卡贝尔上尉,他占领了一些房子,正趴在房顶上,朝前面一个村庄开火。
一队法国军队却挡在了美军增援的路上,查飞赶紧前去交涉,法军很不情愿地给他们让开了路。此足可见,所谓的八国联军之间,其实并不团结。
跟卡贝尔会合之后,查飞继续向前侦察,以望尽可能地靠近北京城的城墙,但他不希望动用美军的全部力量,因为这么做是违背8月12日晚上在通州达成的协议的。此时,他还不知道,俄军其实已经在攻城了。
美军击溃了躲在村子里开火的一些清军或义和团,并且前进到了北京外城的东北角。
大约10点左右,查飞才发现,俄军在右翼攻城,更远处,是日军的炮火。于是,查飞命令所有的美国士兵迅速向前推进,也开始进攻。当时,美军的左侧力量比较薄弱,只有一小队英军骑兵。英军直到14日才从通州出发,就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协议,所以他们赶到城下的时间较晚。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俄军是在抢功心理下的擅自行动,其他各国军队也都是各自决定进攻方向和时间,并非有着周密的计划和战略协同。但即使是这样的一盘散沙,清军依旧无力抵抗。
美军的战斗过程与伤亡情况
上午11点,美军第十四步兵团的两个连在达格特上校的指挥下,攀登上了这个外城东北角的城墙,而且这个团的旗帜是在北京城墙上最早打出的外国军旗。在城墙上的这两个连,在墙外美军支援下,赶走了北京外城东门(广渠门)角落里的残留清军。在当天晚些时候,英国军队在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从这个城门进入了外城。
大约在中午时分,有人向查飞报告,说俄国军队昨晚已经攻下了东便门,并且在那儿打开了一个缺口。不久之后,查飞来到了那个城门,在门口看到俄军的炮兵和步兵挤作一团,他们的大炮所指方向前后不分,现场一片混乱。
美军第十四步兵团的一个连在城门右侧的建筑物内自行部署,用倾盆大雨般的子弹向据守在内城城墙顶上的清军开火。瑞利上尉用两门大炮,轰炸城墙上的清军。
第十四步兵团穿过了护城河,部署在与护城河平行的一条面对内城城墙的街上,并在炮火的帮助下,消灭了城墙上的清军。通过这种方式,向西推进,在哈德门(崇文门)城楼及其以西,在内城城墙上进行抵抗的清军都已经被清除。第九步兵团也接到了命令,继续跟随第十四步兵团和瑞利炮兵连的行动,以消灭从哈德门至前门段在内城城墙顶上进行抵抗的清军。
下午3点,美军已经推进至使馆区边上的内城城墙,清军的火力几乎已经熄灭,查飞等带领部队进入了英国公使馆的场地。瑞利炮兵连一直向前推进到了前门城楼处。前门城楼是由被围困的美国和俄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们所攻克的。英军是从广渠门进入外城,然后来到了使馆区的对面,在美军之前到达了英国公使馆。
查飞将美军从英国公使馆撤出,就在内城城墙的边上扎营过夜。那天美军的伤亡情况是第十四步兵团有八位士兵受伤,第五炮兵连有一位士兵受伤,海军陆战队有一位军官和两位士兵受伤。
查飞报告的价值与历史意义
查飞的军事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详细记录,揭示了以下重要信息:
八国联军内部的矛盾:各国军队在行动中缺乏统一指挥,甚至为了抢功而相互竞争,如俄军擅自行动导致整体计划混乱。
美军的具体行动:报告详细记录了美军的行军路线、战斗过程和伤亡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军事资料。
清军的防御状况: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尽管清军在某些地点进行了抵抗,但整体防御体系脆弱,无法有效阻止联军的进攻。
战争的残酷性:报告中提到的中暑、伤亡和战斗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份报告不仅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当时国际军事行动和战略决策的宝贵资源。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