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抑郁症患病率持续攀升,创新治疗带来新希望
陆林院士:抑郁症患病率持续攀升,创新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陆林院士指出,抑郁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抑郁症患者人数大幅增加。他强调,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改善医疗服务,加强人才培养,以有效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抑郁症患病率持续攀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的报告,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显著上升。陆林院士领导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约为16.6%,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均在7%左右,与过去相比有显著提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的全国性调查也显示,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
创新治疗手段带来新希望
面对日益严峻的抑郁症形势,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陆林院士指出,氯胺酮等致幻剂因快速起效的特点,在抑郁症治疗中展现出潜力。
传统抗抑郁药物往往需要2-4周才能见效,而氯胺酮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起效,单次剂量效果可以持续一周。这为重症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陆林院士表示,近年来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启动的“中国脑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脑研究计划,投入数十亿至上百亿元研究抑郁症、自闭症和痴呆等重大脑疾病。
在重性精神病管理方面,中国建立了约70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照护、管理和治疗体系,这一成就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政府加大了基层医疗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民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基层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全国专职儿童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仅部分大城市设有专门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和病房。
陆林院士建议,应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同时,需要完善精神卫生诊疗服务体系,推动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同样重要。陆林院士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但通过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能够战胜这一“心灵的感冒”。正如陆林院士所说:“百分之七八十的焦虑和抑郁患者通过系统的治疗是可以康复的,能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