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现15米长史前巨蛇化石,或成史上最大蛇类
印度发现15米长史前巨蛇化石,或成史上最大蛇类
2024年4月,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处褐煤矿中,一项惊人的发现正在改写人类对史上最大蛇类的认知。科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一具远古巨蛇的化石,经研究确认,这种蛇的体长可能达到惊人的15.24米(50英尺),远超此前被认为是史上最大蛇类的泰坦巨蟒。
惊人的发现:15米长的史前巨蛇
这一重大发现由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报告》上。研究团队在古吉拉特邦卡奇县的帕南德罗褐煤矿中,发掘出了总计27块保存完好的脊椎化石。这些化石可追溯到约47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属于一个全新的蛇类物种,被命名为Vasuki Indicus。
研究团队使用了现代蛇类的脊椎宽度和长度比例来估算这条远古巨蛇的体长。由于现代蛇类的脊椎宽度/体长比存在两种值——分别来自蚺科和其他现存蛇类,根据这两个比例计算,Vasuki Indicus的体长范围在10.97-15.24米(36-50英尺)之间。
与泰坦巨蟒的对比
此前,泰坦巨蟒一直保持着“史上最大蛇类”的称号。这种生活在约6000万年前的史前巨蛇,其186块骨骼化石于2002年在哥伦比亚北部被发现。科学家根据这些化石计算出泰坦巨蟒的体长为12.8-14.3米,体重达730-1135公斤。
Vasuki Indicus的出现,极有可能将这一纪录刷新。如果体长估算准确,那么这种远古巨蛇不仅在长度上超过泰坦巨蟒,其体型之庞大也令人惊叹。研究团队通过观察脊椎-肋骨连接处的状态和位置,判断该蛇体型呈圆柱体,这表明它是一种陆生蛇类。而且,它很可能也像蟒蛇、水蚺一样,是一种伏击型猎手,通过突袭猎物并将其缠绕窒息后吞食。
独特的科学价值
Vasuki Indicus属于已灭绝的巨蛇科(Madtsoiidae),这是一个与蟒科、蚺科亲缘关系较远的蛇科。巨蛇科成员生活在早白垩纪到晚更新世之间,分布范围广泛,包括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欧洲南部,体长通常至少在11-12米之间。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史前蛇类的多样性,还为研究古生态环境提供了线索。研究团队推测,Vasuki Indicus生活在平均气温28摄氏度的温暖气候中,这与泰坦巨蟒所处的高温湿热环境有相似之处。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大型蛇类与温暖气候之间的关联。
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Vasuki Indicus的许多细节仍待研究。例如,科学家们还不清楚它的肌肉形态、捕食方式以及具体饮食习性。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对化石中的碳和氧含量进行分析,以获取更多关于其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信息。
这一发现再次证明,地球历史上曾存在过许多令人惊叹的生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