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南阳还是襄阳?大汉青史也未必是圣旨
诸葛亮:躬耕南阳还是襄阳?大汉青史也未必是圣旨
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引用多部史书和文献,详细分析了这一历史问题,并对当前学术界和民间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
自厦大教授《品三国》以来,便给“读书人”带来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逢据必考正史,仿佛离开了24史,其他的都是歪理邪说。读《春秋》《演义》《稗史》的人民群众,便配不上文化人,档次要隐然低上一筹,人格也时常被贬低。
不能有丝毫懈怠啊
当然,我还是支持易老师的。只是扛精的脑袋时常被门挤,误会了厦大教授,把节奏带偏了而已。出师表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在哪里?是个问题。也就是:“躬耕南阳”的“南阳”,到底是在当时南阳郡的宛(今南阳市)?
南阳武侯祠
还是在当时南郡的襄阳(今襄阳市)?如图所示,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南阳市距离襄阳市130公里,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当然是源自“景区规划。”无论蜀黑怎么刁难丞相,若提到历史名人,实实在在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
必然会引出历史争论。各执一词导致的结果便是:两地分设南阳卧龙岗风景区和襄阳隆中风景区。争的乃是历史热度第一大IP诸葛亮的故居所在。于是,支持在宛城的“读书人”,论据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
襄阳隆中风景区
例如他们所根据的正史:“南阳”之名的由来、“南阳”和“宛城”在国家历史中的互称由来已久、诸葛亮早年丧父的悲催童年,都源自于《三国志》《汉书》和《后汉书》的原文,恍惚间,恰似查有可据、惟我正统、凛然正气。
又洋洋洒洒上万余字,挥毫浓墨,讥言笑讽。诚然,正史固然是正史了,但所列举的论据,和村夫种田在哪里?八竿子打不到干系。论点和论据不符,牵强附会,爆料起哄耳!按照诸葛亮的话就叫做:“小人之儒,惟务雕虫”。
小人之儒
也就是说,涉及汉末南阳郡范围、诸葛亮在宛城生活记载、相互距离以及古今行政区划图等关键史料,却闭口不谈。仿佛,只要文章罗列一串正史文言,便是春秋大义、唯物史观。那么“隆中”在哪里?其实很简单。
其一,距离。《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晋书习凿齿传》:自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
卧龙之吟
《太平御览》卷引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舆地纪胜》卷引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这些都是魏晋南北朝的史书,属于近现代史,讲得很清楚,“隆中”距离襄阳仅仅10余里,不超过20里。
你认为他是在襄阳种田还是在240华里以外的南阳种田?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如果刘备去卧龙岗风景区找军师,是否符合逻辑?其二:生活圈子。诸葛亮在襄阳有很多的老师、朋友。诸如如庞士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等。
刘备三顾茅庐
全部都是襄阳人,亲戚里面也没有一个是南阳宛城的,就连后来投奔蜀汉的马谡、马良等也都是襄阳人。除非你认为一个重庆人,会到成都去结交朋友?一个北京人,他的社交圈、朋友圈都在石家庄?
同窗好友
一言以蔽之,若诸葛亮不在襄阳隆中,绝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社会关系;其三、行政规划。之所以会引起争议,是因为隆中尽管和襄阳(今襄阳市区)很近,但在东汉时期属于邓县,归南阳郡(今南阳市区)管辖。
根据“正史”:《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记载,三国时期的南阳郡范围很大,不仅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也管辖了湖北省部分地区。因此,诸葛亮:“我曾经在南阳种地。”说的就是离襄阳20里,离宛城100多公里,却又归南阳管辖的隆中。
距离有多远?
毕业于历史系的都知道,正史不一定都可信,非正史不一定就不能信。一部史书算不算正史都是后人定的。当初写历史的人,不是动笔就说我写的是正史或是非正史。不是正史就可以不符合历史事实。不是那么回事!
写史书的人总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个人爱好以及时代局限。不一定正史全靠得住,非正史全是胡扯。《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东晋时有名的学者,他本来就是襄阳人,距离三国时期不过百十年,所著之书可称为现代史不去相信。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却偏偏要去相信元、明之后的南阳府志、南阳县志。研究历史最常见的方法是从不同的史料或者文献(包括野史)作对比,得出自己对历史的评估和判断。把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史料称之为靠不住,就予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一个分不清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对由此而引发的道德攻击不想再做深究。就任凭他们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吧(但愿别祸害他自己的小孩)。只是这样所带来的恶果,到头来也还是由国家和人民自己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