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旁放鞭炮,工人健康亮红灯
工地旁放鞭炮,工人健康亮红灯
近日,哈尔滨市公安局查处多起非法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案件,其中一起案件中,有人在工地活动板房内非法储存烟花爆竹,与大量油漆等装修材料堆放在一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工地旁放鞭炮,不仅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更会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呼吸道疾病的"隐形杀手"
鞭炮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硫。这种气体进入呼吸道后,会在人体的口腔、支气管黏膜上形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导致眼灼痛、流泪、流涕、咳嗽等症状。对于本身就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种刺激可能会引发或加重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胸口疼痛等症状。
震耳欲聋的伤害
鞭炮爆炸时产生的噪音污染同样不容忽视。监测数据显示,燃放烟花爆竹的地区噪音污染可高达135分贝,而夜间人体能够承受的噪音分贝不能高于45分贝。这种高强度的噪音不仅可能导致爆震性耳聋,还可能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对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更为危险。值得注意的是,爆震性耳聋是不可逆的,一旦耳神经受到损伤,听力就可能永久受损。
空气污染的"贡献者"
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还会产生金属氧化物等颗粒物粉尘,导致PM2.5、PM10浓度急剧上升。研究表明,PM2.5可影响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免疫、生育、神经和遗传系统等,PM10可进入人的鼻腔及气管,而 PM2.5除了能进入肺部,还能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增加动脉硬化、血脂升高的风险,导致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
政策法规的红线
面对鞭炮燃放带来的多重危害,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烟花爆竹的燃放管理。以中卫市为例,2025年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该市明确禁止在建筑工地等区域燃放烟花爆竹,并规定除限定时间外其他时间段禁止燃放。同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科研单位等场所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对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安全与环保的双重选择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权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环境质量,我们应当采取积极行动:
遵守法规:严格遵循当地关于烟花爆竹燃放的规定,不违规燃放。
选择替代方式:使用电子鞭炮、环保烟花等替代传统鞭炮,既能营造节日氛围,又安全环保。
加强安全管理:在允许燃放的情况下,确保现场有专人负责安全,远离易燃物及人群密集区。
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鞭炮燃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主动减少或避免燃放。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工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城市营造一个清新祥和的节日氛围。